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帽蕊草MitrastemonyamamotoiMakino,属名注解:mitra指帽子或法冠,而stemon则是雄蕊意思,结合起来即是“有帽状雄蕊植物”,1年生、寄生小草本;茎单生,直立,肉质,有鳞片,鳞片交互对生,上部最大;花两性,单生于茎顶,直立,近无柄,无苞片;花被辐射对称,合生;雄蕊合生成帽状体,突出,初套着花柱和柱头,后脱落;花药合生成阔带,孔裂,最初为薄膜所包复,很快破裂,药隔扁圆锥状;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生于数个侧膜胎座上;花柱顶生,短、柱头厚;果为浆果状;种子多数。通常寄生在壳斗科中锥栗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和栎属Quercus根上,蜂类或苍蝇因觅食接触花药与柱头帮助其授粉。种子传播方面,鸟类与蚂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种子也可能经由动物践踏或雨水冲刷而散布[1]。据记载,帽蕊草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国外柬埔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由于寄生植物较低自然种群更新频率,加之人类活动干扰,使得帽蕊草赖以生存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林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目前该类植物野外数量相当稀少,属于濒临灭绝物种,以至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未见相关采集报道。

  • 标签: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寄生植物 种子传播 印度尼西亚 雨水冲刷 种群更新
  • 简介: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4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和荧光效率指数(Fe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和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DOC和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平均值为67.90%和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和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87.40%~94.77%和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pH值和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数量和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DOM含有更多养分和芳香类和腐殖化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 标签: 叶片 乔木树种 林下植被 淋溶次数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 简介:通过水培实验,模拟了湿地中6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indica)和黄花鸢尾(Irispseudacorus)对盐分胁迫生理生态响应,评估了6脱盐潜力;在此基础上,测定相对耐盐能力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体内不同器官钠和钾含量,初步探讨了这4耐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水葱和黄花鸢尾有死亡现象,芦苇、香根草和美人蕉都有新芽长出,部分美人蕉植株根部颜色变深,香蒲未长出新植株,但无死亡和枯萎等现象;香蒲株高增长率最大,黄花鸢尾株高增长率最小;培养香蒲和美人蕉溶液电导率减幅最大,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耐盐能力和脱盐潜力相对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不同器官对钠和钾吸收积累能力差异较大,但是整棵植株K/Na值在盐分胁迫时都减小,更深层次耐盐机理还有待进步研究。

  • 标签: 植物 盐胁迫 株高 脱盐 耐盐机理 钾钠比
  • 简介:比较了夏季杭州植物园观鱼池人工湿地和西溪湿地4物,鸢尾(Iristectorum)、菖蒲(Acoruscalam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旱柳(Salixmatsudana)生理生态差异.测定了植物光饱和曲线,蒸腾速率(Tr),计算了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呼吸速率(Rd)等生理参数.研究发现,夏季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状态优于西溪湿地植物,最大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是人工湿地大于西溪湿地,而呼吸速率则是西溪湿地大于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为净化鱼池水沙基质结构以及间歇式供水条件在净化富营养化水同时也为其中生长植物创造了好于自然湿地生长环境.

  • 标签: 光合作用 土壤湿度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结果,其生理和生化调节反映。为了阐明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对研究区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及植物器官氮和磷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植物内稳性指数(H)。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植物生长过程总体在波动减少,植物全氮和全磷含量波动变化,植物不同器官全磷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元素组成与植物器官都对植物内稳性指数具有定影响,互花米草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67、0.33~14.22和1.02~14.12,平均值分别为1.56、3.30和3.52,短叶茳芏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变化范围分别为1.11~2.78、1.10~14.12和1~3.95,平均值分别为1.40、5.24和2.31,芦苇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变化范围分别为0.12~4.55、1.3~10.19和0.63~19.23,平均值分别为2.02、3.98和4.03;芦苇HN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短叶茳芏HN,短叶茳芏HP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芦苇HP、互花米草HP,芦苇HN︰P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P、短叶茳芏HN︰P;同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内稳性指数排序存在倒序关系。

  • 标签: 互花米草 短叶茳芏 芦苇 化学计量内稳性
  • 简介: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和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土壤和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 标签: 植物群落 碳含量 酶活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若耶溪浣纱,飘飘柳,千年传说是你缠绵,裙摆,晨曦环佩像风铃摇醒,做梦鱼,你在浣纱石上晾晒,粉红思念,溪水你轻轻

  • 标签: 《你是飘飘的柳》 诗歌
  • 简介:、象、道”三位思维模式由《易》提出后,经孔子、老子等多位先哲发扬,逐渐成为影响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哲学思想.本研究从辨析文化旅游吸引物本质、内涵入手,利用中国哲学动态辩证思维方法,剖析了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吸引力、旅游者出游需要关系,指出了文化旅游吸引物由“”向“道”转变,即是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过程.

  • 标签: 文化旅游吸引物 三位一体 哲学思辨
  • 简介:AstochasticmodelfordailyprecipitationsimulationinChinawasdevelopedbasedontheframeworkofa′Richardson-type′weathergeneratorthatisanimportanttoolinstudyingimpactsofweather/climateonavarietyofsystemsincludingecosystemandriskassessment.ThepurposeofthisworkistodevelopaweathergeneratorforapplicationsinChina.Thefocusisonprecipitationsimulationsincedeterminationofotherweathervariablessuchastemperatureisdependentonprecipitationsimulation.AframeworkoffirstorderMarkovChainwithGammaDistributionfordailyprecipitationisadoptedinthiswork.Basedonthisframework,fourparametersofprecipitationsimulationforeachmonthat672stationsalloverChinaweredeterminedusingdailyprecipitationdatafrom1961to2000.Comparedwithpreviousworks,ourestimationfortheparameterswasmadeformorestationsandlongerobservations,whichmakestheweathergeneratormoreapplicableandreliable.Spatialdistributionsofthefourparametersareanalyzedinaregionalclimatecontext.Theseasonalvariationsoftheseparametersatfivestationsrepresentingregionaldifferencesarediscussed.Basedontheestimatedmonthlyparametersat672stations,dailyprecipitationsforanyperiodcanbesimulated.A30-yearsimulationwasmadeandcomparedwithobservationsduring1971-2000intermsofannualandmonthlystatistics.Theresultsaresatisfactory,whichdemonstratestheusefulnessoftheweathergenerator.

  • 标签: 天气发生器 降水 随机模型 中国
  • 简介:通过在白洋淀人工种植菱(Trapabispinosa)和莲(Nelumbonucifera),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区,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菱和莲种植区内,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菱种植区比对照区平均增加了0.55m,提高幅度达65%,莲种植区平均增加了0.21m,提高幅度达52%;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降低,菱种植区比对照区降低了1.15×107ind/L,莲种植区降低了8.24×107ind/L;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区.2009年7~9月,菱生物量、氮和磷含量以及氮、磷积累量都在7月30日达到峰值,水体透明度也最高,此后氮、磷积累量逐渐下降,到9月30日菱种植区水质反而劣于对照区.莲生物量和氮、磷积累量明显大于菱,至9月30日,氮、磷积累量仍分别达7.85g/m2和2.17g/m2.

  • 标签: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 简介: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河南省湿地植被特征区系组成、科属三级分布区类型及其与植被关系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河南省湿地植被特征。结果显示,维管植物有50科99属249,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有6个,属有10个,有13个。科属都为世界分布类型最多,除此类型之外,泛热带和北温带成分占有突出位置。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显著减少,而以东亚分布为最多,热带亚洲分布次之,北温带分布居第三;中国特有分布中,中国亚热带分布为最多。从浅水湿地到草丛湿地植被,其建群虽都以世界分布科为最多,但热带分布数量减少,而温带分布数量逐渐增多。河南省湿地植物区系与东亚和热带亚洲以及北温带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而在中国南北方湿地植被区系关系中较接近于南方亚热带湿地植被区系特征。

  • 标签: 湿地植被 特征种 植物区系 河南省
  • 简介:以2003年5月29日福州市Lands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2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算法——EM算法和HUTS算法进行实验、比较与分析,EM算法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地表比辐射率对低空间分辨率亮度温度影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HUTS算法则是引入了归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d,通过在低空间分辨率拟合二者与地表温度LST之间关系,然后根据其尺度不变性,将该关系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2算法所得结果影像都能在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地表温度影像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较好降尺度效果;2)以RMSE为定量评价指标,HUTS算法要略优于EM算法,其中,EM算法RMSE为1.2494,而HUTS算法仅为0.9869.

  • 标签: 地表温度 空间降尺度 EM算法 HUTS算法 比较
  •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总氮含量有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标签: 潜流湿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总氮
  • 简介:根据野外70个样方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X^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山西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33优势,共528个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X^2检验有209个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正相关对16个(n=70,P〈0.01),显著正相关对21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7.01%;317个对呈负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对3个(n=70,P〈0.05),占总对数0.57%;2个对不相关,正负相关比为0.6593,显著对共占总对数4.54%;Pearson相关分析中极显著相关对有20个(n=70,P〈0.01),显著相关对有11个(n=70,P〈0.05),全部为正相关,共占总对数5.87%;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07个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对有34个(n=70,P〈0.01),正相关显著对有22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10.61%,321个对呈负相关,负相关显著对16个(n=70,P〈0.05),占总对数3.03%,正负相关比为0.6448,显著对占总对数7.20%,群落优势种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按照33个优势对环境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它们被划分为3个生态组:水烛生态组(Typhagroup)、鹅绒委陵菜生态组(Potentillagroup)和赖草生态组(Leymusgroup)。

  • 标签: 壶流河湿地 种间关系 X^2检验方法 Pearson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简介: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基质氨氮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氮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6.15mg/g和0.98mg/g;经高钙废渣处理污水,出水最清澈;高钙废渣对氨氮吸附效果最好。用吸附效果最好高钙废渣进行了模拟人工湿地吸附氨氮基质柱实验,以高钙废渣为基质模拟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氨氮去除率为20%~42%。

  • 标签: 氨氮 等温吸附 基质 人工湿地
  • 简介:针对亚热带地区树种丰富,树种间相似度大对树种识别带来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莘口镇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附近13常见树种冠层实测高光谱数据为例,采用分层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以及树种识别的最佳波段。首先,对原始光谱进行变换处理,包括阶微分、二阶微分、对数阶微分、包络线去除和植被指数;其次,通过分析选择出13树种各光谱类别的差异显著波段;最后,利用逐步判别法对选择差异显著波段进步降维,判断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并找出识别13树种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光谱变换能有效地提高树种识别精度,尤其对数阶微分光谱,总识别精度高达98.7%;对于原始光谱,近红外波段(760~1300nm)树种识别能力更强,对于变换光谱,可见光波段(350~760nm)树种识别效果更佳;不同光谱类别之间具体显著性差异波段存在很大差别,原始光谱与变换光谱之间仅在绿光波段(500~600nm)有少量相同显著性差异波段,此研究成果可为亚热带地区树种识别提供参考。

  • 标签: 树种识别 高光谱 福建省 光谱变换 逐步判别法
  • 简介:近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定自2017年10月9日到2019年年底,开展“三调”工作,2020年汇总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并将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报国务院。

  • 标签: 国土调查 调查数据 国务院 办公室 路线图 时间表
  •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 标签: 土壤 盐沼 光滩 海水养殖塘
  • 简介:本研究在彰化滨海工业区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林下有客土处、无客土处及邻近非造林地进行土壤取样分析,以评估滨海环境通过客土及植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成效.将土壤分成0~10cm、11—20cm、21~30cm、31~40cm分层取样,结果表明:3土壤均以砂粒含量最高(80%以上);pH值以有客土林地最低(pH4.80~6.71),显示植物作用明显降低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以林地有客土土壤最高(0.41%~2.15%),但仍属于极低(〈2%)等级;土壤全氮方面,同样以林地有客土最高(0.011%-0.075%),但不论林地、非造林地或有无客土之处,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0.1%;有效磷方面,林地含量明显高出非造林地,应与土壤有机质与pH值等差异有关;阳离子交换量(CEC)方面,林地有客土含量为2.06~3.92cmol(+)·kg^-1,林地无客土含量为1.96~3.14cmol(+)·kg^-1,非造林地含量为1.56~5.20cmol(+)·k^-1,三者显著差异但均属极低(〈5)等级;pH值随土深而增加,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交换性钙离子皆有随土深而下降趋势;其余性质则无显著深度差异.综合而言,彰滨林地土壤性质受生物作用影响,在pH、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方面有显著改善,但离适合般植物生长土壤性质仍远.

  • 标签: 木麻黄 土壤性质 客土 彰滨工业区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1.3~3.3倍和腐殖土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改变,尤其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