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深层土壤有机土壤剖面总有机的一半以上.最近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动态及其调控因素并不相同,这对准确评估土壤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有机主要来源午根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有机土壤微生物及生物扰动作用,这些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有机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位素C/N、平均驻留时间长、矿化速率低和高稳定性.深层土壤有机的生物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物理保护三种稳定性机制的相对贡献并不清楚.未来应加强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对深层土壤有机动态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标签: 深层土壤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周转 有机碳稳定性 碳动态
  • 简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地类型地上植被和土壤有机密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草地及土壤能力的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物量级别下,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有机密度均表现出了各自的规律性差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有机密度相对稳定的生物量阈值区间分别为100~180、120~140和60~80g,在阈值范围外,平均土壤有机密度差异显著;2)在80~100g与120~140g2组生物量级别下,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有机密度尽管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而言,群落类型对土壤有机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改良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对增加草原土壤有机密度、提高草原土壤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草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内蒙古
  • 简介:摘 要: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有机的影响涉及多方面效应。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助于吸附和固定有机物质,延缓有机的分解,提高土壤中的有机滞留时间。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生物炭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的含量。此外,生物炭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有机的稳定积累。这些效应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炭在土壤环境中对有机的影响呈现多层次、综合性的效果,为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土壤改良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密度,有机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的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 简介:摘要:土壤有机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库,其动态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收支平衡和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林地对土壤库的变化具有极端敏感的特性,靖边北部风沙滩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南端,生态环境脆弱,防护林出现严重退化和破碎化的态势,形成了大面积的残次林,已慢慢由原来的汇变成了碳源。并且该地区干旱、少雨、多风沙,决定了温度、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矿化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总结了该区土壤有机矿化的影响因素水分、温度、有机组分,同时探讨了对退化林地土壤有机矿化研究的必要性。

  • 标签: 有机碳矿化 温度 水分 有机碳组分 退化林地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土壤微生物量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0~40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微生物量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和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的微生物量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物量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物量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库(以下简称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提出了我国土壤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我国土壤背景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我国土壤效应明显,未来固减排潜力显著;3)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减排的研发投入,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 标签: 中国 土壤有机碳库 气候变化 固碳 农田土壤
  • 简介: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库,土壤有机储量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土壤含量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生产量。研究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的土壤有机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含量变化不大,但普遍表现为表层土壤有机含量高于平均值,下层土壤有机含量低于平均值,中间两层的变化不大;(2)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土壤有机含量介于6.03~7.78g/kg之间,高低排序为幼林晚期>老龄即将更新树>幼林早期>开割树;(3)胶林有机储量主要决定于其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容重,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土壤有机储量介于61.33~74.29t/hm2之间,高低排序为老龄即将更新树>幼林晚期>幼林早期>开割树。

  • 标签: 不同树龄 橡胶林 土壤有机碳 含量 储量
  • 作者: 周航 杨晨曦
  • 学科: 建筑科学 > 建筑技术科学
  • 创建时间:2024-03-12
  • 出处:《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1期
  • 机构:(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3.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5.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陕西西安710075)
  • 简介:摘要: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能力,改善理化性质。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评价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和水溶性有机含量顺序均为SFG>NFG>CK。<0.053mm粒级团聚体有机含量明显高于>0.250mm和0.053~0.250mm粒级。在0~10cm土层,SFG、NFG处理土层>0.250mm、<0.053mm、0.053~0.250mm粒级团聚体有机含量均比对照CK提高10%以上;而在10~20cm土层,SFG处理>0.250mm粒级和NFG处理0.053~0.250mm粒级团聚体有机含量增加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穗粒数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产量与土壤有机含量之间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可见秸秆配合耕作措施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 标签: 秸秆还田 土壤 有机碳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一大批污染较重的化工企业由城市人口稠密区迁往郊区,或进入规划工业园区,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暴露出的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希望给学界和业界提供一些启发。

  • 标签: 有机污染 土壤修复 修复技术
  • 简介: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库及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质量分数、密度以及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20cm土层总有机质量分数为13.00~34.07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20cm土层总有机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1.37倍,0~20cm土层有机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 标签: 退耕还林地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碳库管理指数 岩溶高原峡谷
  • 简介:摘要: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土壤质量受损,农业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土壤有机质提升模式对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及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适用于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提升模式,提出相应的推广策略,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标签: 土壤有机质 策略 提升模式
  • 简介:摘要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对土壤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建立相适宜的土壤污染治理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由于土壤污染自身的特点很难引起公众关注,所以在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的同时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科普与宣传,充分利用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 标签: 土壤有机物污染 治理技术
  • 简介: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一直是难点、热点研究课题,土壤—植物系统是生物圈最基本的结构单元,镉作为植物非必需元素,在生物圈中的移动性较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探究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土壤镉污染的危害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防治对策,旨在提高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水平。

  • 标签: 土壤有机质 镉污染 土壤修复
  • 简介:摘要:针对镉污染问题,采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对土壤条件进行改善,能够在提升土壤品质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应对有机质影响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原理予以充分把握,以便为优化修复效果提供理论支撑。接下来,本文将对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展开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土壤 有机质 镉污染 修复 影响
  • 简介:人工经济林在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工经济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周期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大,是重要的流动性库.因此,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本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有机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毛竹林5.91~19.18g.kg-1、柑橘5.70~13.31g.kg-1、锥栗3.84~10.78g.kg-1,3种林地土壤有机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种林地0~20cm、20~40cm层土壤有机含量与40~60cm、60~80cm、80~100cm各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林地间土壤有机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地土壤有机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进行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含量与土壤全N、C/N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3种林地土壤有机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的相关性最好(P〈0.05).

  • 标签: 有机碳含量 垂直分布 柑橘 锥栗 毛竹
  • 简介:通过对比分析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沿海滩涂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有机(SOC)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探讨了围垦年限及土壤理化性质对SOC贮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大丰沿海滩涂不同利用类型的SOC平均含量为:DF4(3.72g/kg,农用地,围垦43年)〉DF1(2.30g/kg,互花米草潮滩)〉DF3(2.25g/kg,农用地,围垦23年)〉DF2(1.62g/kg,未利用地,围垦5年)。在垂直分布上,耕作表土层(0-20cm)SOC含量最高,耕作层以下(20-70cm)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减少。此外,SOC含量与全氮(TN)、全磷(T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粒径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围垦后的土地,农业活动对土壤表土层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增强,进而影响到SOC含量的分布,且随着围垦年限的增长,农业活动对SOC含量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并探讨了这一影响过程。

  • 标签: 滩涂围垦 SOC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
  • 简介: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sIMulator,APSIM),研究了1980-2010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SoilOrganicCarbon,SOC)的时空变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的APSIM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徐州、郑州和昌平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中各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变化以及SOC的变化。区域模拟结果显示,1980-2010年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农田SOC呈增加趋势,仅河北省的北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农田SOC减少。华北平原总的农田面积约为24.52Mha(1ha=0.01km^2),其SOC密度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35Mg(C)ha^-1a^-1,总的SOC贮量增加了约257.43Tg。在京津冀地区、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农田中,SOC分别平均增加了102.05、59.82、95.56Tg。SOC的增加,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里外源投入量的增加。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APSIM模型 华北平原 时空变化 碳投入量
  • 作者: 郑碧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6
  • 机构:广东华清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 简介:摘要: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酸碱性都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及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酸碱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在简单分析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酸碱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仅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酸碱性 相互关系
  • 简介:摘要: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酸碱性都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及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酸碱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在简单分析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酸碱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仅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酸碱性 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