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消落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对了解消落的内部结构、功能变化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为框架,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监测数据,筛选出19项代表性指标,构建官厅水库消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与突变理论的方法,提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兼顾的多层突变模糊评判方法。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对应的突变级数依次为0.964、0.961和0.974。2005年和2010年官厅水库消落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一般",综合健康指数依次为3.110和2.969;2015年其健康等级为"良",综合健康指数最高,为3.520;3个时期中,2010年官厅水库消落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相对最差,压力主要来自"自然因素"与"人类生存"指标的突变,表现为水位降低、水面面积持续减少,同时水污染、人口密度增大等人为问题较为突出。总体上,官厅水库消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向趋好发展。

  • 标签: 官厅水库消落带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突变理论 模糊隶属度
  • 简介:ThefeaturesofphysicalgeographyinthetransitionalregionbetweenQinlingMountainsandHuanghuaiPlainpossesstransitionalcharactersevidentlyintwodirections:oneisfromthewesternmountaintotheeasternplainandtheotherisfromsouthernsubtropicalzonetonortherntemperatezone.Torrentialrain,especiallystrongtorrentialrainisfrequentinthetransitionalregion,andtherearemanytorrentialraincenters.Amajorityoftorrentialrainisdistributedamong100-200masl.Thewintertemperatureat100-400maslishigherthanthatinHuanghuaiPlainwhosealtitudeislowerthanthatofthetransitionalregion,andthehighesttemperatureinJanuaryappearsat350-400masl.Thethicknessofwarmslopebeltinthetransitionalregionvariesfrom100mto250masl.Theformationoftorrentialrainandwarmslopebeltistheresultofjointactionofatmosphericcirculationandlocalterrain.Frequenttorrentialrainsandwarmslopebelthadtremendousinfluencesonthesoilproperties,plantdistributionandlocalclimateinthetransitionalregion.

  • 标签: 秦岭 黄淮平原 交界带 自然地理 地理特征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
  • 简介:有害植物治理是生态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控制危害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的大型木质藤本金钟藤(MerremiaboisianavanOoststr),本研究进行了治理技术的探索.通过比较大面积化学除莠、人工清除和隔离式化学控制3种方法对金钟藤及环境的影响,阐明了各种方法的利与弊.大面积化学除莠和人工清除虽能清除金钟藤,但都造成了地表长期大面积裸露,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前者还引起环境污染.隔离式化学控制既能在较长时期内有效遏制金钟藤的扩散,为林地由外到内恢复创造条件,又避免了水土流失.隔离式化学控制试用了斩荒(草甘膦.乙羧氟草醚混剂)、国产草甘膦、农达、2-甲-4-氯4种农药,综合控制效果以斩荒最优,有效控制时间180d以上,第180d对地上部分、绿枝条和老茎鲜重的抑制率分别为85.8%、99.7%和70.0%,明显高于单一使用草甘膦.国产草甘膦与进口农达无显著差异.金钟藤老茎占地上部分近一半的鲜重,老茎受抑制率低、抗药性强,是金钟藤抗除草剂能力强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金钟藤 隔离带式化学控制 草甘膦-乙羧氟草醚混剂
  • 简介:运用专家打分法评价了西江经济旅游资源,然后选用空间差异指标分析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旅游资源单体总量大,资源质量优势明显;百色、崇左、南宁、柳州的起步发展优势突出,百色、南宁、来宾、柳州、梧州的后发潜力较大。区域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天象与气候、地文景观、人文活动是主体类型。某等级或者某类旅游资源的结构不平衡,直接影响区域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结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相对较集中,呈东西两面少,中间区域多的不均衡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交通布局、居住点等地理因素影响。

  • 标签: 旅游资源 评价 空间特征 西江经济带
  • 简介:2003年3月、6月和9月,对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岛状融区冻土和岛状冻土的沼泽和湿草甸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些沼泽和湿草甸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647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3类,分别是线蚓科、蚁科和正蚓科,常见类群为12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以弹尾类和蜱螨类为最多,它们约占总个体数的92.48%,优势类群为5类,分别是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节跳虫科和摇蚊科,常见类群有3类。

  • 标签: 湿地土壤动物 动物群落结构 冻土带 大兴安岭
  • 简介:为了揭示沙质海岸天然植被中潺槁树种群生命过程,对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不同风水林的潺槁树群落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通过编制种群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只村潺槁树种群具8个龄级,黄山村具7个龄级,两者年龄结构皆呈反J分布型,而后姚村具6个龄级,不呈反J分布型,但三者都属于增长型种群;山只村和后姚村潺槁树种群存活曲线都属于Deevey-Ⅱ型,前者呈现2个死亡高峰,后者呈现3个死亡高峰。而黄山村属于Deevey-Ⅲ型,呈现2个死亡高峰;4个生存函数值(生存率、积累死亡率、死亡密度、危险率)均说明3片风水林潺槁树种群具有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特点.

  • 标签: 潺槁树 种群 生命表 存活曲线
  • 简介:三峡工程修建所引起的库区水位消涨幅度和节律的改变,导致了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的退化,恢复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成为消落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通过样方调查和种子库萌发实验,研究了三峡库区香溪河人工和自然植物恢复模式下消落土壤种子库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以及它们对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节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恢复模式对消落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植物人工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44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上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植物自然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50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中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水位消涨的影响下,消落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都趋于简单,物种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恢复模式和水位消涨还引起消落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空间分布格局、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的变化。水位消涨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性,并使得两种植物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种子库的最高种子密度都出现在消落中部(海拔165m处),但是人工恢复区土壤种子库的平均种子密度显著低于自然恢复区,其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子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指数略高于自然恢复区。目前三峡库区所采用的消落带植物人工恢复技术在土壤种子库的恢复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应在物种的配置上作进一步的改进。

  • 标签: 消落带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物 水位消涨 三峡库区
  • 简介:为了研究滨海化工园区附近潮间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化工园区排污对附近沉积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影响,同时也为揭示滨海化工园区附近潮间带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化工园区附近潮间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椒江化工园区附近潮间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古菌和细菌16门43科76属176种,其中,变形菌门丰度最高,其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62.4%;ACE指数和Chao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2和233,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4.44,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33,表明潮间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高,化工园区南、北端附近潮间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沉积物中绿弯菌门、浮霉菌门物种数量等与多数环境指标显著负相关,装甲菌门、脱铁杆菌门和待定菌群OD2、TM8物种数量则与多种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化合物含量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宏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潮间带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椒江口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氮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的含量与其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的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的限制,氮的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的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在河蟹养殖塘边上构建了多级串联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其对河蟹养殖尾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以及尾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沿程衰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7月1-6日,该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去除率分别为87.03%和77.21%,说明该人工湿地能有效处理养殖尾水中的氮、磷污染物。位于人工湿地系统前端的湿地单元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起主要作用。随着水力负荷的提高,其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减小。在建立的总氮和总磷含量与水力负荷的沿程衰减模型中,总氮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衰减模型,总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二次多项式模型。

  • 标签: 养殖尾水 表面流人工湿地 沿程衰减模型 水力负荷
  • 简介: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并对互花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互花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互花米草进行刈割,待其新萌生株生长至10~15cm后,用机耕船对滩涂进行高强度耕作,以充分破坏其根系,其后,如仍有零星新萌生株,则用人工踩踏使其深埋淤泥之中。近一年多的治理效果监测表明,该法治理迹地在第二年以后没有发现新萌生植株,治理效果理想;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草滩相比,治理一个月后,治理迹地的土壤容重减小了21.2%~23.5%,之后,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但在治理后一年时的土壤容重仍小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滩涂;随着互花米草根系的逐渐死亡和分解,治理迹地中根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在治理后第二年的4月开始明显增大,至10月时残存根系基本分解完毕;在治理后13个月,治理迹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中水解氮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16.2%和11.7%,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16.7%,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17.5%。由此可见,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十分理想,2006—2007年的治理成本约为7500~9000元/hm^2,该方法为红树林等乡土植被的恢复及滩涂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 标签: 刈割+机耕船方法 互花米草治理 滩涂性状
  • 简介:通过在白洋淀人工种植菱(Trapabispinosa)和莲(Nelumbonucifera),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区,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菱和莲种植区内,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菱种植区比对照区平均增加了0.55m,提高幅度达65%,莲种植区平均增加了0.21m,提高幅度达52%;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降低,菱种植区比对照区降低了1.15×107ind/L,莲种植区降低了8.24×107ind/L;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区.2009年7~9月,菱的生物量、氮和磷含量以及氮、磷积累量都在7月30日达到峰值,水体透明度也最高,此后氮、磷积累量逐渐下降,到9月30日菱种植区水质反而劣于对照区.莲的生物量和氮、磷积累量明显大于菱,至9月30日,氮、磷积累量仍分别达7.85g/m2和2.17g/m2.

  • 标签: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 简介:以炉渣、木块、砾石和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d、3d和5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和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和HB2木块区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mg/L和18~19mg/L,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9~9.1mg/L和0.4~2.8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氮的去除。HB1对氮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和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和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 标签: 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 基质配置 水力停留时间
  • 简介: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难度大的状况,在北京市杨镇一中,建立了经济且简便易行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该人工湿地由地埋式一体化预处理、多级复合式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单元实验,对人工湿地的填料结构、植物选择、布水设计、水位调节、湿地防堵系统设计、预处理系统设计进行了创新,研究了1d、2d和3d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有机物处理效应的影响,并开展了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实验、冬季保温措施研究以及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而言,1d和3d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2d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人工湿地0~10m的水平距离内,0~5cm、30~35cm、60~65cm深度的基质的堵塞差异显著(n=10,p〈0.05),从水平上看,在0m、2m、4m处基质的堵塞最为明显,因此,在更换人工湿地基质时,只需更换0~4m内的基质;棚膜+蒲席覆盖系统去除污水中总氮的效果要优于结冰盖系统,更适宜于北方使用;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共同处理污水,优势互补,能使处理后的出水符合北京市水污染排放标准一级B限值。

  • 标签: 农村生活污水 地埋式预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 景观湿地 污水处理效应
  • 简介: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探究长春西湖沉积物中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及变化;利用原位覆盖技术,选用建筑回填土作为覆盖材料,建立3种覆盖模式(30cm细小土块均匀覆盖、30cm中大土块随机覆盖和60cm中大土块随机覆盖),评价不同覆盖模式对沉积物中两种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物直接与上覆水完全接触的条件下,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先迅速上升,都在1d后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降低,分别在第44天和第39天达到最小释放通量。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与实验天数的关系为对数(R^2=0.9381)和乘幂(R^2=0.7325)关系。3种覆盖模式都对沉积物中氨氮和全磷有很好的控释效果;其中,采用细小粒径土壤或较厚土壤覆盖,可以获得对氨氮更好的控释效果,但不同覆盖厚度和方式对磷的阻隔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沉积物 氨氮 全磷 释放通量 原位覆盖
  • 简介: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养猪场废水为处理对象,选取10种植物,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于2014年12月10~16日、2015年1月4~10日和1月20~26日、2015年11月3~9日和11月20~26日,进行了5个周期的实验,比较了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在冷季对养猪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深度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所差异,2014年12月10~16日,栽种水龙(Ludwigiaadscendens)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4.4%、63.7%、13.0%和46.8%;栽种黄菖蒲(Irispseudacorus)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1%、96.3%、42.0%和26.3%。2015年1月4~10日,栽种水龙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9.1%、94.8%、81.9%和19.4%;栽种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3.8%、95.0%、60.4%和75.3%。在10种供试植物中,栽种水龙和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其可以作为深度处理养猪场废水的植物选择。2015年1月20~26日,受温度影响,栽种水龙和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受到明显抑制,但其对氨氮、总氮和总磷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 标签: 养猪场废水 人工湿地 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