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引言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主要水资源-石羊河水系径流越来越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因而加强石羊河水系流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趋势的预测,对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的应用 函数模型 因子均
  • 简介:引言台风暴是指海水在台风强迫力场的作用下导致沿岸水位偏离于天文的异常升高现象。台风增水所导致的暴潮水位,往往是台风灾害成因中最主要部分。暴、暴雨、巨浪、洪水四害并作,造成严重灾害。本文分析了海门港历史时期灾害性海潮分布规律和台风暴

  • 标签: 台风暴潮灾害 特征分析 最高潮位 台风路径 风暴增水 台风增水
  • 简介:一、引言波传播过程往往受风、气压等气象因子的作用,使得实际的波与单纯由天文原因引起的波有所区别。台风的强风与气压剧变所导致的增水称为台风风暴。温州港位于瓯江入海处,港区范围较大,属不正规半日区。在较强的台风风暴侵袭

  • 标签: 风暴潮预报 增水 温州港 不正规半日潮 潮波 高潮位
  • 简介:台风(含热带风暴下同)往往给本市带来多种灾害,除洪涝、大风外,还造成乐清湾沿海的风暴灾害.它致使海堤倒塌、成倒灌、淹没农田以及对虾塘被大潮冲毁,对虾逃走等.随着乐清湾海涂养殖事业的发展和近几年来对虾养殖业的兴起,本湾内的台风风暴(以下简称风暴)灾害对本市的海涂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威胁更加突出起来.本文就乐清湾内的风暴成因,造成灾害以及防御对策试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风暴潮灾害 对虾养殖业 乐清湾 天文大潮 风增水 海涂养殖
  • 简介: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物候模型
  • 简介:1会议概况应WMO海洋气象和海洋事务部门Alice女士的邀请,上海市气象局邵玲玲等3人参加了第5届区域风暴和风浪预报工作会议。会议于2008年12月1~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会上各国专家学者介绍了全球和区域风浪预报模式和产品、风浪集合预报系统产品、风暴模式及其产品、

  • 标签: 风暴潮模式 预报工作 风浪 简介 会议概况 集合预报系统
  • 简介:本文以新疆巴里坤盐湖周边硫酸钠型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异位培养的方法,使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研究了不同覆量(CK、1倍覆、2倍覆、3倍覆和4倍覆处理)对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峰值表现出随覆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15:00)比其他处理(17:00)有所提前;凌晨0:00—6:00,部分土壤呼吸速率呈现负值。(2)覆后土壤CO2日排放量随时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气温变化一致;培养期间土壤CO2日均排放量表现出随覆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处理下土壤CO2日均排放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3)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表现出随覆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上可见,覆处理显著影响了盐湖周边盐渍化土壤CO2排放通量、特征和土壤温度敏感性,因此,在研究气候变暖对盐渍化土壤呼吸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增温对土壤呼吸的直接影响,也要考虑土壤盐层厚度与土壤温度敏感性的变化。

  • 标签: 土壤呼吸 表层覆盐 巴里坤盐湖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6—28日西南地区一次江淮气旋北上入海减弱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及热力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较强暖平流与青藏高压东北部冷空气促使江淮气旋发展北上,气旋入海后受下游日本海高压阻挡移动缓慢,高空槽与气旋由后倾结构变为前倾结构,槽后负涡度平流和负温度平流是气旋入海后减弱的主要原因。由于气旋移动缓慢,长时间向岸风配合天文高潮位引发了渤海风暴。对流层中低层的正温度平流和正涡度平流为江淮气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及热力条件,湿位涡可较好的体现江淮气旋在发展过程中绝对涡度和大气稳定度的作用。非绝热加热作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旋的偏东象限,其对气旋的发展和维持具有一定的贡献。高空急流辐合和引导气流减弱是江淮气旋入海后减弱并缓慢移动的另一个原因。

  • 标签: 江淮气旋 湿位涡 温度平流 涡度平流 风暴潮
  • 简介:植物和土壤是CO2的源还是库,对推断当前大气中CO2的增高和下个世纪温室增暖潜力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根据过去推断未来,Adams等人提出,冰河末期地球生物圈中所含的碳比现在明显地少.这是基于对冰河末期地面植被分布极值与现在植被分布图比较的分析所得出的最佳估计.碳的贮存量的增加是由于冰河期的冰覆盖地区森林

  • 标签: 植被分布 最佳估计 地球生物圈 冰河期 覆盖地区 未来气候
  • 简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理想开阔海域中的台风暴模型,讨论了开阔海域中移行台风下的海洋响应。分析表明,在开阔的浅海域,台风下的海洋运动以地转流为主,同时又激发出振幅较小的重力惯性流。重力惯性波是由于台风强度或移速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其波速通常大于台风移速。台风气压场造成海面升高且基本符合“静压效应”,但产生的正压流场非常微弱。伴随强风的气旋性风场造成的海面下降在台风经过之后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从而在台风后面形成一个长达几百公里的尾迹。而台风风应力和气压梯度力的总效果是在台风正前方造成海面上升,正后方造成海面下降。

  • 标签: 风暴潮 地转流 重力惯性波 先兆波
  • 简介:10年时尺度的气候预测,由于能够提供给政策制定者和有关部门与单位近期的气候变化预测,作为经济规划和社会生活安排等的参考,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10年气候预测是气候科学中一个新的领域,一般预测方法采用:一是统计预测方法,根据前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关系,计算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二是动力模式预测方法,利用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在一定初边条件和外强迫作用下,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三是动力加统计的预测方法,利用气候模式预测结果,参考统计方法建立的关系进行订正,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

  • 标签: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外强迫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模式
  • 简介:利用2006~2014年鲁西南地区菏泽、曹县和济宁3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气象及物候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流行的ForcTT积温模型模拟了当地常见、广泛分布的9种木本植物和4种草本植物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的最佳积温开始日期和基础温度。结果表明:(1)模拟的木本植物展叶始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主要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主要为1℃。开花始期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不同木本物种差异较大,开花期较早(3月)的毛白杨、旱柳和榆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集中在4~6月的物种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3月1日,基础温度在3~5℃之间,开花期最晚(7月)的槐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基础温度为4℃;(2)就草本植物而言,展叶期较早(2~3月)的车前、苍耳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1~2℃,展叶较晚(4月)的莲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较早(4~6月)的车前和苍耳其开花始期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较晚(7~9月)的莲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分别为-1℃和2℃;(3)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模拟的平均误差在2d左右。由此可知,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ForcTT积温模型对展叶和开花始期的模拟效果均较好,预测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普遍在0.90以上,达高度相关。

  • 标签: 物候期 模拟 Forc TT模型 鲁西南
  • 简介: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2000年1-6月期,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一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文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仪 异戊二烯 萜烯 植物 大气
  • 简介:本文从气象角度,对河西走廊中部苹果梨生产现状、发展可能性及优质气候带进行了分析和肯定。提出了苹果梨适宜优质带在海拔1500—1900米左右的灌溉区。阐述了光能丰富、气候温凉干燥、温差大、积温和降水适宜、光热水匹配、干旱气候下河水灌溉、水分供应充足等是河西中部优质苹果梨的气候优势,并指出春秋霜冻和后期大风是苹果梨生产的不利因素。

  • 标签: 苹果梨 灌溉区 水分供应 河西走廊中部 气候带 座果
  • 简介: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且多种植物种群可以共存,即具有生物多样性。经典的资源竞争模型(莫诺模型)支持生态学上的“竞争排斥原理”,不适用于阐释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的竞争与共存。根据植物生态系统的特点,引入植物种群的生长率随着物种个体大小/个体数增加而逐渐趋于饱和的性质,建立自抑制资源竞争模型。该模型与莫诺模型的本质区别在于,物种的临界可利用资源随种群密度增加而上升,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物种的平衡。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允许多物种稳定共存(即共存的物种种类数可以多于供给其生长的资源种类数),同时优势物种随资源供给率增加而依次变化。

  • 标签: 资源竞争 共存 莫诺模型 竞争排斥原理 自抑制
  • 简介:按照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值预报研究部派出一名博士研究赴日本参加JST(日本科技厅)项目研究,该项目研究旨在确立新一代地球系统数值模式。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在新的球坐标下发展动力框架和实施最新地球流体模式的算法等。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工作,在以下几方面成绩显著: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联合培养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系统 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