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滨海化工园区附近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化工园区排污对附近沉积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影响,同时也为揭示滨海化工园区附近带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化工园区附近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椒江化工园区附近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古菌和细菌16门43科76属176种,其中,变形菌门丰度最高,其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62.4%;ACE指数和Chao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2和233,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4.44,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33,表明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高,化工园区南、北端附近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沉积物中绿弯菌门、浮霉菌门物种数量等与多数环境指标显著负相关,装甲菌门、脱铁杆菌门和待定菌群OD2、TM8物种数量则与多种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化合物含量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宏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潮间带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椒江口
  • 简介:为了量化湄州湾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分别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4月对湄州湾7个断面高、中、低潮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湄州湾带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优势种类包括珠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variegata)和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等。2010年10月,湄州湾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物种丰富度为r8.21±2.04)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14-80)ind./m2和(73.9±78.8)g/m2;2011年4月,平均物种丰富度为(6.76±2.90)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5±220)ind./m2和(45.8±58.0)g/m2。4月和10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大型底栖动物4月的多样性、生物量等通常低于10月,但丰度更高。此外,湄州湾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和丰度在各采样断面的高、中、低潮区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 标签: 湄洲湾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潮间带 滨海湿地
  • 简介:通过水培实验,模拟了湿地中6种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indica)和黄花鸢尾(Irispseudacorus)对盐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评估了6种植物的脱盐潜力;在此基础上,测定相对耐能力较强的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体内不同器官的钠和钾含量,初步探讨了这4种植物的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水葱和黄花鸢尾有死亡现象,芦苇、香根草和美人蕉都有新芽长出,部分美人蕉植株根部颜色变深,香蒲未长出新植株,但无死亡和枯萎等现象;香蒲的株高增长率最大,黄花鸢尾的株高增长率最小;培养香蒲和美人蕉的溶液的电导率减幅最大,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的耐能力和脱盐潜力相对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不同器官对钠和钾的吸收积累能力差异较大,但是整棵植株的K/Na值在盐分胁迫时都减小,更深层次的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植物 盐胁迫 株高 脱盐 耐盐机理 钾钠比
  • 简介:有害植物治理是生态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控制危害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的大型木质藤本金钟藤(MerremiaboisianavanOoststr),本研究进行了治理技术的探索.通过比较大面积化学除莠、人工清除和隔离式化学控制3种方法对金钟藤及环境的影响,阐明了各种方法的利与弊.大面积化学除莠和人工清除虽能清除金钟藤,但都造成了地表长期大面积裸露,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前者还引起环境污染.隔离式化学控制既能在较长时期内有效遏制金钟藤的扩散,为林地由外到内恢复创造条件,又避免了水土流失.隔离式化学控制试用了斩荒(草甘膦.乙羧氟草醚混剂)、国产草甘膦、农达、2-甲-4-氯4种农药,综合控制效果以斩荒最优,有效控制时间180d以上,第180d对地上部分、绿枝条和老茎鲜重的抑制率分别为85.8%、99.7%和70.0%,明显高于单一使用草甘膦.国产草甘膦与进口农达无显著差异.金钟藤老茎占地上部分近一半的鲜重,老茎受抑制率低、抗药性强,是金钟藤抗除草剂能力强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金钟藤 隔离带式化学控制 草甘膦-乙羧氟草醚混剂
  • 简介:三峡工程修建所引起的库区水位消涨幅度和节律的改变,导致了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的退化,恢复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成为消落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通过样方调查和种子库萌发实验,研究了三峡库区香溪河人工和自然植物恢复模式下消落土壤种子库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以及它们对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节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恢复模式对消落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植物人工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44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上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植物自然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50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中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水位消涨的影响下,消落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都趋于简单,物种生活型以一年草本植物为主。植物恢复模式和水位消涨还引起消落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空间分布格局、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的变化。水位消涨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性,并使得两种植物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种子库的最高种子密度都出现在消落中部(海拔165m处),但是人工恢复区土壤种子库的平均种子密度显著低于自然恢复区,其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子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指数略高于自然恢复区。目前三峡库区所采用的消落带植物人工恢复技术在土壤种子库的恢复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应在物种的配置上作进一步的改进。

  • 标签: 消落带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物 水位消涨 三峡库区
  • 简介: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功能。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为人工湿地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基本原则;总结、评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植物 污水处理 作用 综述
  • 简介:径流量变化对咸上溯有直接影响。利用FVCOM模型对磨刀门水道的咸上溯现象进行模拟,针对径流变化设置敏感性试验,对上游河道水位上升后水动力的变化规律、固定点的表层盐度变化、盐度分层情况等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径流变化引起的咸上溯变化。结果表明:河段水位整体上升,沿内河道至河口水面坡降增大。河道各层盐度大大减小,不同点的盐度分层程度不同。转时刻的表底层流态差异现象减弱,中下游流速分层更明显,流向分层更一致。

  • 标签: 咸潮上溯 径流变化 磨刀门 数值分析
  • 简介:近20a来,人工湿地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净化机理和功能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人工湿地系统之所以受到国际上广泛的关注,这是由于它具有低能耗,低成本,运行费用少和操作简便等优势.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直接摄取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能输送氧气到根区,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通过详细阐述植物对水中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说明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能力的设想以及人工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湿地 湿地植物 污水处理
  • 简介:盐度是红树植物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高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海水环境,红树植物形成了一套适应于一定盐度的耐机制.盐度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组织结构,热值变化,从而对红树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胁迫时,红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相容性物质的合成都增强,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会发生改变.综述了盐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包括了生长、组织结构、离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热值变化、相容性物质合成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方向.

  • 标签: 盐度 红树植物 离子水平 相容性物质 抗氧化酶
  • 简介:泥炭地植物残体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恢复古植被、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生物代用指标。主要概述了泥炭地植物残体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古植物、古环境、测年及泥炭沼泽管理和恢复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残体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泥炭地植物残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残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泥炭 植物残体 古植被 古环境
  • 简介:2015年3-10月,在崇明岛东滩湿地设置7块采样地,以不同水条件下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为材料,应用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Li-6400),对芦苇的光响应特征进行实地测定,探讨芦苇光合过程对干旱和胁迫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各月采样日的水位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0,p〈0.01),适当增加土壤水位,有利于降低土壤电导率,从而缓解植物胁迫伤害;28月21日的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水位显著正相关(n=42,p〈0.01),而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p〈0.01);胞CO2浓度与水位和土壤电导率不相关。当水位高于-50cm,净光合速率随着水位下降而降低,非气孔因素可能是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水位低于-50cm时,土壤电导率高于10mS/cm,叶片蒸腾速率快速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芦苇叶片以较低的净光合速率来适应干旱胁迫和胁迫;芦苇叶片通过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等光合生理特征来适应干旱胁迫和胁迫;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土壤水因子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水胁迫程度的反应指标。因此,在芦苇快速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对芦苇光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芦苇 光合作用 土壤 水盐胁迫 响应 崇明岛东滩湿地
  • 简介:“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目标之一。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2018年开工580万套”。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2018年全省棚户区改造计划开工84.33万套,基本建成23.72万套。

  • 标签: 改造计划 棚户区 山东省 政府工作 习近平 省政府
  • 简介:于2007年8月,采用样方法对新疆艾比湖湿地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应用Х^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艾比湖地区野生湿地植物群落不同生活型主要种的种关系进行了检验,共分析了19个种,共171个种对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艾比湖湿地植物的种关系中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占种对数量的22.2%,种联结主要为正关联。其中,同种生活型层内,草本层种关联系数较大;不同生活型内,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种种关联系数较大。调查情况表明,艾比湖湿地群落处于退化状态,群落内植物种以草本、灌木为主。其中,灌木对于该保护区内群落结构的保持有重要的作用,对草本层的生存产生有利的影响,群落内小斑块多呈灌一草结构。

  • 标签: 艾比湖 优势种 Х^2检验 Pearson相关分析 Spearman秩相关分析
  • 简介:根据野外7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X^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山西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33种优势种,共528个种对的种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X^2检验有209个种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正相关种对16个(n=70,P〈0.01),显著正相关种对21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的7.01%;317个种对呈负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种对3个(n=70,P〈0.05),占总对数的0.57%;2个种对不相关,正负相关比为0.6593,显著种对共占总对数的4.54%;Pearson相关分析中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有20个(n=70,P〈0.01),显著相关的种对有11个(n=70,P〈0.05),全部为正相关,共占总对数的5.87%;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07个种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的种对有34个(n=70,P〈0.01),正相关显著的种对有22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的10.61%,321个种对呈负相关,负相关显著的种对16个(n=70,P〈0.05),占总对数的3.03%,正负相关比为0.6448,显著种对占总对数的7.20%,群落优势种种多呈不显著关联。按照33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它们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水烛生态种组(Typhagroup)、鹅绒委陵菜生态种组(Potentillagroup)和赖草生态种组(Leymusgroup)。

  • 标签: 壶流河湿地 种间关系 X^2检验方法 Pearson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简介: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探究长春西湖沉积物中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及变化;利用原位覆盖技术,选用建筑回填土作为覆盖材料,建立3种覆盖模式(30cm细小土块均匀覆盖、30cm中大土块随机覆盖和60cm中大土块随机覆盖),评价不同覆盖模式对沉积物中两种营养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物直接与上覆水完全接触的条件下,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先迅速上升,都在1d后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降低,分别在第44天和第39天达到最小释放通量。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与实验天数的关系为对数(R^2=0.9381)和乘幂(R^2=0.7325)关系。3种覆盖模式都对沉积物中氨氮和全磷有很好的控释效果;其中,采用细小粒径土壤或较厚土壤覆盖,可以获得对氨氮更好的控释效果,但不同覆盖厚度和方式对磷的阻隔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沉积物 氨氮 全磷 释放通量 原位覆盖
  • 简介:植物对水流和泥沙运动有重要影响。在回顾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植物对水流和泥沙运动影响(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归纳为三方面,即植物对水流阻力、紊流结构和泥沙运动的影响研究;考虑到问题的重要性,单独讨论了植物的消波与捕沙作用;详细总结了含植物水流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和重要结论;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 标签: 植物 水流阻力 紊动结构 泥沙运动 河流
  • 简介: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地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标签: 泥炭 古气候 纤维素 碳和氧同位素
  • 简介:再力花(Thaliadealbata)是近年来在湿地造景中应用较广泛的外来水生植物。为探究该种植物是否对其他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再力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敏感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白菜(Brassicachinensis)和黄瓜(Cucumissativu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力花各个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根长、芽长、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50mg/mL)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再力花叶片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9.51%、10.53%和85.19%;根状茎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幼根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87.4%、71.23%和91.7%,对幼芽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51.21%、45.71%和69.66%。再力花各个部位都有化感物质分布,根状茎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最强,其他部位依次为根、叶柄和叶片。

  • 标签: 再力花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率 幼苗生长
  • 简介:在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出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49科107属179种.从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等方面来划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主要分为内陆河湖水生植物、河口海岸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3种类型.从区系组成来看,包含5种以上的12个较大科构成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主体,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区内各属种数都在10种以下,包含3种以上的属有19属,共79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7.8%和总种数的44.2%.从区系分布区类型来看,水生蕨类植物种主要有4种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为主要类型;而水生种子植物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6个热带分布类型共有39属,占总属数的61.9%,6个温带分布类型共有24属,占总属数的38.1%,表明上海地区水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偏热带性质.同时,讨论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湖水 河湖 水生植物 内陆河 滩涂
  • 简介:克隆植物在湿地中普遍存在,其在有性和克隆两种繁殖方式之间的权衡是植物生态学中的热点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扁秆蔗草(Scirpusplaniculmis)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莫莫格湿地,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扁秆蔗草种子数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扁秆蔗草种子数量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垂直方向上,扁秆蔗草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0~5cm深度)和中层(5-10cm深度)内,在下层土壤(深度〉10cm)中明显减少;表层土壤中的扁秆蔗草种子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变动;这种垂直分布规律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扁秆蔗草种子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pH和群落辛普森指数与扁秆蔗草种子数量显著相关,植被中扁秆蔗草的多度则与种子数量不相关。分析发现,因环境因素引发的扁秆蔗草繁殖方式的权衡是存在的,并可以在小的局域范围内实现;扁秆蔗草被重新定义为兼性盐碱植物,其适宜生长条件为弱碱性,在强碱性条件下则会通过大量产生种子而实现对当前生境的逃离;两种繁殖方式的意义不同,有性繁殖主要服务于宏观尺度上种群的扩散与维系,而克隆繁殖的则实现了小尺度内克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竞争优势的保持。

  • 标签: 克隆植物 扁秆藨草 种子 分布规律 繁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