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验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经传统染色体显带分析(CBA)检测到的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n-CC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BA检测具有n-CCA的9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染色体核型和FISH检测结果。结果在91例患者中,CBA共检测到94例次非克隆性+8、5q-、-7、7q-和20q-异常,其中43例次(45.7%)经FISH验证为阳性,+8、5q-、-7、7q-和20q-的验证率分别为47.6%(30/63)、25%(2/8)、41.7%(5/12)、40%(2/5)和66.7%(4/6),FISH阳性的细胞占比为4% ~ 90%(中位7%)。将91例患者按CBA分析的中期分裂相数目分为3组,即≥ 20、10 ~ <20、< 10。3组的FISH验证率分别为43.7%(31/71)、33.3%(3/9)、63.6%(7/11),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26例仅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91.7%(11/12)经FISH验证的异常持续存在,而92.9%(13/14)FISH验证为阴性的n-CCA属于一过性异常。结论约半数CBA检测到的n-CCA经FISH证实为克隆性异常,FISH验证的阳性率与CBA的中期分裂相数目无关。对于CBA检测出的n-CCA,建议通过FISH检测验证其克隆性并进行连续追踪观察。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克隆 染色体异常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岁初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共收集957例患者,男性597例(62.4%),中位年龄40(14~83)岁。按年龄分为<40岁组(470例,49.1%)、40~59岁组(371例,38.8%)和≥60岁组(116例,12.1%)。随年龄增长,初诊时脾大(P<0.001)、WBC≥100×109/L(P<0.001)、贫血(P<0.001)、PLT<450×109/L(P=0.022)、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高(P=0.010)和具有Ph染色体附加异常(P=0.006)的患者比例降低,有合并症(P<0.001)、Sokal积分中/高危(P<0.001)和初始选择伊马替尼(P<0.001)的患者比例增高。而性别、ELTS危险度分布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岁仅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S)的不利因素(OR=3.7, 95%CI 1.5~9.2, P=0.005),年龄与治疗反应和其他结局无显著相关性。TKI治疗中,随年龄增长,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而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随访末期,随年龄增长,仍服用伊马替尼(P=0.026)和服用减量TKI(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初发CML-CP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TKI用药选择和剂量、治疗反应、OS期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年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特征 治疗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 标签: 融合基因,SET-NUP214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 标签: 融合基因,SET-NUP214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岁初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共收集957例患者,男性597例(62.4%),中位年龄40(14~83)岁。按年龄分为<40岁组(470例,49.1%)、40~59岁组(371例,38.8%)和≥60岁组(116例,12.1%)。随年龄增长,初诊时脾大(P<0.001)、WBC≥100×109/L(P<0.001)、贫血(P<0.001)、PLT<450×109/L(P=0.022)、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高(P=0.010)和具有Ph染色体附加异常(P=0.006)的患者比例降低,有合并症(P<0.001)、Sokal积分中/高危(P<0.001)和初始选择伊马替尼(P<0.001)的患者比例增高。而性别、ELTS危险度分布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岁仅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S)的不利因素(OR=3.7, 95%CI 1.5~9.2, P=0.005),年龄与治疗反应和其他结局无显著相关性。TKI治疗中,随年龄增长,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而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随访末期,随年龄增长,仍服用伊马替尼(P=0.026)和服用减量TKI(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初发CML-CP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TKI用药选择和剂量、治疗反应、OS期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年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特征 治疗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中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CML患者胸腔积液(PE)和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80例患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26(1~142)个月,发现PE 90例(32.1%),其中1级40例(44.4%),2级44例(48.9%),3级6例(6.7%)。PE发生率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0岁,HR=1.6,P<0.001)、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2.2,P=0.008)和有心血管疾病合并症(HR=1.9,P=0.018)与PE发生显著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3.4,P=0.001)、确诊至开始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间≤6个月(HR=2.2,P=0.015)、发现PE时剂量<100 mg/d(HR=3.1,P=0.001)者PE程度更重。经减停达沙替尼、利尿、胸腔穿刺或置管等干预,半数患者PE减少或消失。减量服用达沙替尼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可维持原治疗反应。在有咳嗽、胸闷或气促等症状的60例患者中,49例接受超声心动图(UCG)检查,8例(16.3%)发现PAH高度可能性,约占所有患者中的3.5%,其中6例(75.0%)合并PE,PAH为可逆性。原研与国产达沙替尼的PE和PA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达沙替尼的CML患者中,PE是常见的不良反应,PAH较少见,应注意识别高危人群、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达沙替尼 胸腔积液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罕见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进行遗传学追踪分析,揭示伴有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且合并克隆演变CML患者的临床特性,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诊断和分期,Sanger测序法对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进行变异检测。结果患者起病时为CML慢性期,染色体核型为t (5;9;22;6) (q13;q34;q11;q2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为变异型BCR/ABL1融合信号。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38个月出现克隆演变,t(5; 9; 22; 6)和t (5; 9;22;6;17) (q13; q34; q11; q25; q11)两种克隆并存。TKIs治疗57个月时仅见t(5; 9; 22; 6;17)一种克隆,3个月后出现超二倍体核型。病程中先后检出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p.Tyr253Phe、p.Thr315Ile和p.Gly250Glu型变异,患者始终未能获得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治疗反应。结论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可能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在TKIs治疗过程中较易出现克隆演变和基因变异,导致对药物治疗反应差,但仍需大宗病例研究证实。

  • 标签: 慢性髓系白血病 Ph染色体变异型易位 基因变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治疗失败并接受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治疗的CML-CP和AP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18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和4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的CML-CP或AP患者。二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21(1~135)个月,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80.4%,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56.3%,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38.3%,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7%和93.1%。二线TKI治疗中,Sokal积分为高危、女性、一线TKI治疗期间获得最佳反应<CHR、诊断CML距转换二线TKI治疗时间≥18个月、二线TKI治疗前为AP/血液学耐药、二线TKI治疗前未检测出BCR-ABL特殊突变、二线治疗中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获得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反应或PFS的不利影响因素。三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6(3~129)个月,CHR率为95.7%,CCyR率为29.3%,MMR率为18.6%,2年PFS和OS率分别为66.8%和93.8%。三线TKI治疗中,诊断距一线TKI治疗时间≥6个月、二线TKI治疗期间未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诊断距三线TKI治疗时间≥60个月或转换治疗前疾病分期为AP患者获得治疗反应的比例显著降低或预后不良。结论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可以有效治疗TKI耐药的CML-CP和AP患者,前次TKI治疗期间获得的最佳反应、换药前疾病分期和本次TKI治疗中是否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治疗结果。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尼洛替尼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区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 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BCR-ABL激酶区突变 T315I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