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学数学运算的教学理解是教师和学生对于数学运算的概念、性质和应用的理解程度。教师应具有深入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数学运算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而学生则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等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对数学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标签: 小学数学 运算一致性 教学理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100 U注射剂量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安全。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对17家三甲医院的OAB患者进行试验。本研究分为核心试验阶段和扩展试验阶段。核心试验阶段采用前瞻、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疗效不满意或不耐受;可自主排尿的患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严重的心、肾、肝脏疾病;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BTX制剂治疗;伴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糖尿病;有出血倾向者。按2∶1的比例将OAB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组将100 U的国产BTX-A用10 ml生理盐水复溶,于膀胱镜下分20个点注射入逼尿肌,注射位点分布于膀胱底部(5点)、膀胱三角区(3点)、两侧壁(各5点)及顶部(2点),避开膀胱颈,注射深度为黏膜下肌层。对照组同法注射不含注射用BTX-A的安慰剂。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6、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主要疗效指标为第6周随访时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指标为2、12周两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以及2、6、12周两组患者OA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治疗后12周记录不良事件。扩展试验阶段纳入标准:①受试者自愿接受BTX-A治疗;②第12周评估时,排尿日记显示每24小时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50%。进入扩展试验阶段两组患者在"第12周访视"时均注射1次100 U的国产BTX-A,然后随访12周,随访指标同核心试验阶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例,试验组14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47.75±14.20)岁与(46.39±15.55)岁]、性别(男/女:25/117例与10/61例)、病程[0.51(0.08,1.89)年与0.60(0.18,2.2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2.40(0.70,4.60)次和0.70(-1.00,3.30)次,数据变化率分别为(16±22)%和(8±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4);两组注射前后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注射后2、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试验组分别为2.00(0.00,4.00)次和3.30(0.60,5.03)次,对照组分别为1.00(-1.00,3.00)次和1.70(-1.45,3.85)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2、6、12周的平均每日尿急次数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2.00(0.00,4.30)次和2.40(0.30,5.00)次、3.00(0.30,5.70)次和0.70(-1.30,2.70)次、0.70(-1.30,3.00)次和1.35(-1.15,3.50)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P=0.025)。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OABSS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1.00(0.00,4.00)分和0.50(-1.00,2.0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7例和34例进入扩展试验阶段,分别有40例和28例完成扩展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12、14、18、24周的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6.60(-41.60,-0.60)ml和-6.40(-22.40,13.30)ml、(-35.67±54.41)ml和(-1.76±48.69)ml、(-36.14±41.51)ml和(-9.28±44.59)ml、(-35.85±43.35)ml和(-10.41±40.2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6,P=0.012,P=0.016)。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残余尿量增加(试验组27例,对照组3例)、排尿困难(试验组21例,对照组6例)、尿路感染(试验组19例,对照组6例)、膀胱颈梗阻(试验组3例)、血尿(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试验组3例)等。除核心试验阶段两组的残余尿量增加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例残余尿量增加,其中仅试验组1例残余尿量>300 ml,所有患者残余尿量随注射后时间延长而改善或消失。结论膀胱壁注射国产BTX-A可减少OAB患者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降低平均每日尿急次数、降低OABSS、增加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膀胱过度活动症 国产 A型肉毒毒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侧后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进展>20°)、矢状面(后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Cobb角和远端侧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F近端=31.249,F远端=93.830,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t近端=6.888,t远端=10.954,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F=4.137,P=0.024)。T1~S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F=11.187,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t=3.355,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结论后路期跳跃式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支具治疗可进步控制侧后畸形进展。

  • 标签: 胸椎 腰椎 躯干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畸形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病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和后Cobb角的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侧、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侧和后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12.5个,14.5个),置钉密度为47.8%(40.9%,57.3%)。术后脊柱侧和后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18°(10.5°,38.5°)和59°(42.0°,78.0°),矫正率分别为46.7%(33.1%,59.5%)和35%(12.3%,51.1%)。冠状面平衡中位数由牵引前的15.5 mm(9.0 mm,21.0 mm)降为6.5 mm(4.0 mm,9.0 mm),矢状面平衡由14 mm(-18.0 mm,27.5 mm)降至5.5 mm(-5.5 mm,12.5 mm)。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年(2.0年,3.5年),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未见骨溶解进展、神经损伤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期后路矫形术联合术前Halo牵引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可满意纠正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畸形,但要警惕术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 标签: 骨质溶解 原发性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畸形患者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与骨密度的相关。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4月—2018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AS胸腰椎后畸形患者90例,其中男84例、女6例,年龄20~66(37.0±10.6)岁,病程1~38(10.3±8.0)年。测量患者术前GK及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及Z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GK与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Z值的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患者GK与股骨颈T值、Z值均呈负相关(r=-0.259、-0.242,P=0.014、0.021),与L1~4椎体T值、Z值均无相关(P值均>0.05)。结论AS胸腰椎后畸形患者的GK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脊柱后凸 全脊柱最大后凸角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AIS)后路矫形时是否可以将上固定椎(UIV)选择在上端椎(UEV)下方个椎体。方法前瞻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选择后路融合的Lenke 5C型AIS患者28例,其中男4例,女24例,年龄为(15.0±2.0)岁;Risser征2~5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下列影像学参数:胸弯、腰弯Cobb角、UIV和下固定椎(LIV)的偏移(translation)及倾斜角(tilt)、胸弯和腰弯顶椎偏移(AVT)、冠状面平衡。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是否出现近端失代偿分为失代偿组和未失代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脊柱侧研究协会问卷(SRS-22)评分。结果6例(21.4%)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近端失代偿。失代偿与无失代偿两组患者的Risser分级(3.8±1.0比3.6±1.6)、术前胸弯Cobb角(25.8°±2.2°比26.3°±6.4°)、主弯Cobb角(43.7°±3.4°比45.2°±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近端失代偿患者的术前腰弯/胸弯顶椎偏移比值(L-T AVT)显著较大(6.3±1.3比4.0±2.0,P=0.048)。结论对于Lenke 5C型AIS患者,若术前胸弯Cobb角>15°,Risser>2级,术前腰弯/胸弯顶椎偏移比值较小,可将UIV设计为UEV下方个椎体,并不增加近端失代偿风险却可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固定椎 上端椎 近端失代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随访研究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对腰椎前(relative lumbar lordosis,RLL)与腰椎前分布指数(lumbar distribution index,LDI)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分析163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8例,女105例;年龄(58.7±9.4)岁(范围40~78岁)。行单节段固定74例,双节段71例,三节段18例。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SDis,将患者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RLL为术后测量的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 LL)与理想LL之差,依据差值划分为平衡、前不足、严重前不足和前过大。LDI为术后下腰椎前凸角与LL的比值,依据百分比划分为平衡、前分布不均、重度前分布不均和下腰椎前过大。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RLL、LDI与ASDis的相关。结果在术后(46±14)个月(范围25~134个月)的随访期间,有24例(14.7%)诊断为ASDis。ASDis组患者的年龄(t=3.13,P=0.002)和融合节段数量(χ2=10.27,P=0.006)明显高于无ASDi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漂浮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is组重度前不足和前不足患者的比例高于无ASD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P<0.001);随着前不足严重程度的上升,ASDis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两组依据LDI划分四种状态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OR=1.07,95%CI为(1.01,1.13),P=0.018;RLL也是预测ASD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前不足与平衡状态相比,OR=4.34,95%CI为(1.03,18.41),P=0.046,而重度前不足与平衡状态相比,OR=11.64,95%CI为(1.30,104.49),P=0.028。结论RLL与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理想LL重建的腰椎前能够降低ASDis的发生率。未发现LDI与ASDis发生存在明显相关

  • 标签: 腰椎 脊柱前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卫星棒技术对休门氏病后畸形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和促进椎体重塑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至少2年的休门氏病后畸形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4.5±0.9)岁(范围13~16岁)。Risser征1级5例、2级10例、3级11例。采用双棒固定(双棒固定组)13例、双棒+卫星棒固定(卫星棒固定组)1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BH)、整体后Cobb角(global kyphosis,GK)、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ing angle,DWA)、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ing angle,VWA)和脊柱侧研究学会-22简明问卷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1±1.0)年和(2.9±1.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837)。术后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矫正率分别为51.1%±5.1%、46.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9)。随访期间卫星棒固定组患者矫正丢失0.6°±0.3°,低于双棒固定组的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发生楔形变椎体的AVBH/PVBH比值均增加(P<0.05);卫星棒固定组楔形变最严重椎体的AVBH/PVBH比值增长率为32.6%±8.5%,高于双棒固定组的22.5%±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30)。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楔形变椎体的前缘高度明显增加;相比于传统双棒技术,应用卫星棒技术可获得更明显的椎体重塑和更少的矫正丢失。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腰椎前凸角(LL)、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平衡(SVA)。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健康调查问卷简表(SF-36)。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38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60±6)岁,平均随访(31±10)个月。其中B型24例,C型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截骨方式、随访时间、术前CI、LL、GK、SVA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B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4°±19°,术后降至19°±7°(t=8.496,P<0.001),末次随访时为19°±6°,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657,P=0.518);C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3°±9°,术后降至21°±4°(t=13.53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1°±5°,亦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186,P=0.856)。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B型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恢复优于C型组(t=-2.401、-2.659,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总分、心理功能总分、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伴B型和C型冠状面失衡的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伴B型冠状面失平衡的D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改善更好。

  • 标签: 退变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失衡 矫形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在建设项目中,二次结构的施工般要等到主体结构完工才能进行,这使得二次结构在集体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比较长的施工周期,并且还存在着定的安全隐患。在对二次结构和主体结构进行施工时,可以使用浇筑混凝土技术,这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对工期缩短,并且使安全隐患得到降低,整体的施工质量会得到提升,但这种施工方法是种新的技术,可能会对主梁的结构造成定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重视,以降低结构的安全风险。二次结构和主梁次浇筑施工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二次结构 主体结构 一次性浇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4或L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4、49例远端固定至L5;B组25例,LIV选择S1,远端均固定至S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0.01,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1,PI均无显著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脊柱后凸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 骨盆投射角 下端融合椎
  • 简介:曾几何时,作为生产制造出新中国第辆汽车的企业和堪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甚至度离行业排头兵渐行渐远。2012年,该公司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已下降到16.4%,行业前三地位岌岌可危。

  • 标签: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行业 汽车工业 生产制造 市场竞争 市场份额
  • 简介:亲爱的:我知道你在单位很忙,时间紧.任务重,稍稍放松就会延误工作连度.因此.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成为平常之事.你尽职地工作也是我做妻子的光荣.每次接到事故电话.不论白天.黑夜你就急匆匆地出门了.只有维修好了线路.你才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里.根高高的电杆.你站上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还有摔下来的危险.

  • 标签: 安全家书
  • 简介:考试是种检测手段,它可以反映同学们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考试实际上就是做些平时大多数都见过的习题,有些学生随着考试的逼近,面对这么多科目,那么多内容,心里非常乱.天学下来似乎什么收获也没有,不少同学害怕这段时间。考试虽然会带来压力。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压力才会有成长。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考试,并全力以赴,不刻意与别人比较。不要太看重得失,便能轻松度过,这种心情,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成绩.本文就考试的有关技。巧浅谈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 标签: 考试 同学 初一 检测手段 压力 习题
  • 简介:2008年12月,WTO上诉机构就“零部件进口措施案”作出维持我国败诉决定,这是我国入世以来首次败诉。本文在对于此案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以及对于中印汽车业比较后对于我国国际化道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争端解决机制 风险预警 国际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固定架治疗骨创伤的有效和安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8例骨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话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病率。结果采用两组方式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93%,并发症发病率为28.1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44%,并发症发病率为4.6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P值均<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在对骨创伤患者治疗时采用外固定架的治疗方式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安全,值得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推广和研究。

  • 标签: 外固定架 骨创伤 有效性 安全性 钢板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晨起,薄雾便覆盖北京,趋晚时,雾气更加的浓郁,天气预报直在说今日北京属重度污染,而我,却直以雾当雾--这句话恐不能让人理解,只有与我共有相同经历的战友,能明白我的话中之意.……

  • 标签: 记忆外 遥远记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和安全。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7%,50/1 830),复位失败者中包括原发性肠套叠42例、继发性肠套叠8例,均随后转为手术开腹治疗。在灌水过程中3例(0.16%,3/1 830)出现并发症,均为肠穿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是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避免了儿童X线辐射,可作为儿童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肠套叠 水灌肠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