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压力损伤研究的深入,压力损伤相关疼痛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其定义尚不统一,且缺乏针对的评估工具。本研究系统检索了1995—2019年发表的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运用Rodgers的演化概念分析法系统分析其概念,明确其定义属性、前因后果。提出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的属性,同时对慢性伤口相关疼痛和伤口相关疼痛等相关概念进行澄清,并用典型病例阐明概念。为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的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疼痛 概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骨质疏松和酒精肝病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饮酒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2例,女40例,年龄(40.0±14.6)岁。所有患者测量骨密度,检测肝功能、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25(OH)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脏彩超检查。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肝功能检测结果及腹部彩超分为3组,酒精骨质疏松症组35例、酒精肝病组45例、酒精肝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42例。选择同期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体检健康者4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结果酒精骨质疏松组、酒精肝病组、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的骨钙素分别为(24.73±3.66)μg/L、(27.34±2.94)μg/L、(17.44±3.09)μg/L,25(OH)D3分别为(22.47±2.82)μg/L、(25.63±3.84)μg/L、(16.87±4.33)μg/L,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2.65±3.27)μg/L、(30.21±4.22)μg/L],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骨钙素、25(OH)D3均低于酒精骨质疏松组和酒精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酒精骨质疏松组骨钙素、25(OH)D3低于酒精肝病组,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酒精骨质疏松组、酒精肝病组、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TNF-α分别为(10.33±3.41)pg/ml、(13.23±4.02)pg/ml、(16.94±3.92)pg/ml,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健康对照组[(5.54±2.39)pg/ml],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高于酒精骨质疏松组和酒精肝病组,酒精骨质疏松组低于酒精肝病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们考虑酒精肝病、酒精骨质疏松在发病过程中呈相辅相成作用。骨钙素、25(OH)D3、TNF-α可能为其共同的发病机理,其既是发病的始动因素,又是其导致的结果。

  • 标签: 酒精性骨质疏松 酒精性肝病 骨钙素 25-羟基维生素D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溃疡结肠炎(UC)相关瘤变[包括UC相关异型增生和溃疡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56例UC相关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6例UC相关瘤变患者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GD)组(38例)和进展期瘤变组(18例),进展期瘤变包括高级别异型增生患者5例和UC-CRC患者13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UC相关瘤变年龄为(47.4±14.7)岁,病变范围以广泛结肠型为主,占71.4%(40/56),5例(8.9%)患者合并结直肠狭窄。进展期瘤变组病程长于LGD组[10.5年(3.5年,14.5年)比2.0年(1.0年,5.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5.000,P=0.001),进展期瘤变组18例患者中有4例合并结直肠狭窄,该比例高于LGD组的2.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3)。进展期瘤变组有7例患者为多灶性病变。13例UC-CRC患者中有5例癌变位于直肠,病理类型以中分化腺癌(9例)为主。结论进展期瘤变患者病程长于LGD患者,其合并结直肠狭窄比例高于LGD患者。进展期瘤变患者的多灶性病变比例较高,应加强UC患者的瘤变监测。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异型增生 结直肠肿瘤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同济医院完成的61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surgery,LS)19例,开腹组(open surgery,OS)42例。比较LS组与OS组患者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病理结果及随访结果的差异。结果LS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OS组,但术后进食早,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短(P<0.05)。LS组R0切除率、术中切除淋巴结数、阳性淋巴结数均高于OS组(P<0.05)。LS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OS组(P=0.015),但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90 d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胆道肿瘤 外科手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63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前瞻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与血管内治疗组。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 d改良Rankin(m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组125例,血管内治疗组138例。(1)血管内治疗组优良率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7.8%和91.2%,χ2=5.713,P<0.05);(2)血管内治疗组NHISS评分[(2.3±0.3)分和(6.0±1.8)分,t=9.067,P<0.05]、mRS评分[(1.1±0.1)分和(2.3±0.3)分,t=16.970,P<0.05]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内治疗组和静脉溶栓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和8.0%,χ2=0.041,P>0.05)。结论多模式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卒中 多模式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功能便秘的发病年龄,并探讨其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功能便秘患儿416例,按发病年龄的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Q1~Q4),并对各组的性别、便秘症状持续时间及父母便秘情况等进行相关研究。结果416例患儿发病年龄为(1.58±1.64)岁,Q1组发病年龄为(0.27±0.19)岁,Q2组发病年龄为(0.82±0.17)岁,Q3组年龄为(1.64±0.32)岁,Q4组发病年龄为(3.91±1.83)岁。416例患儿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50±1.62)年;Q1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2.20±1.95)年;Q2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33±1.48)年;Q3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11±1.05)年;Q4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35±1.66)年;Q1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4,P<0.05)。416例患儿中男190例(45.7%),女226例(54.3%);Q1组中男54例(50.9%),女52例(49.1%);Q2组中男47例(39.8%),女71例(60.2%);Q3组中男39例(40.6%),女57例(59.4%);Q4组中男53例(55.2%),女43例(44.8%);性别分布上4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10,P>0.05)。416例FC患儿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便秘症状者196例(47.1%),其中Q1组61例,占Q1组总人数的57.5%,Q2组66例,占Q2组总人数的55.9%,Q3组34例,占Q3组总人数的35.4%,Q4组35例,占Q4组总人数的36.5%,发病年龄较小的2组患儿(Q1~Q2)与发病年龄较大的2组患儿(Q3~Q4)其父母的便秘情况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6,P<0.05)。结论儿童功能便秘发病年龄较小,且越早发病越不容易早期接受正规的指导治疗;性别与患儿的发病年龄无明显关系;发病年龄越小的患儿,遗传因素对其意义越大。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发病年龄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灌注SPECT/CT显像肺灌注体积及视觉评分与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7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1例连续CTEPH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59±12)岁。所有患者均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及右心导管检查。应用不同百分比阈值(15%~85%)分割法计算肺灌注体积。参照Begic三分法对肺灌注SPECT/CT图像进行视觉评分。收集右心导管检查血液动力学参数[肺动脉收缩压(PASP)、舒张压(PADP)及平均压(mPAP)、肺小动脉楔压(PAWP)、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等],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肺灌注体积、视觉评分和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参数间的相关。结果在30%~70%阈值下,双肺灌注体积与mPAP间存在相关(rs值:-0.414~-0.302,均P<0.05)。其中40%和45%阈值下双肺灌注体积与mPAP间呈中等负相关(rs值:-0.414和-0.412,均P<0.05)。40%阈值下双肺灌注体积与PASP、PADP呈中等负相关(rs值:-0.402和-0.440,均P<0.05),与PVR呈弱的负相关(rs=-0.352,P<0.05)。视觉评分与PADP间存在弱的正相关(rs=0.311, P<0.05),余右心导管参数与视觉评分间无相关(rs值:-0.201~0.275,均P>0.05)。结论肺灌注SPECT/CT显像中基于阈值分割的肺灌注体积参数可较准确反映肺动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状态,可用于评估CTEP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99m锝聚集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抗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过敏鼻炎患儿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组胺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患儿的鼻部症状和体征在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时进行评分并记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1年,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的评分。结果两组过敏鼻炎患儿经过8周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且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抗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疗效确切,口服抗组胺药联合穴位敷贴较单独使用抗组胺药治疗过敏鼻炎的疗效更优。

  • 标签: 组胺拮抗药 穴位敷贴 过敏性鼻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抗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过敏鼻炎患儿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组胺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患儿的鼻部症状和体征在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时进行评分并记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1年,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的评分。结果两组过敏鼻炎患儿经过8周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且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抗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疗效确切,口服抗组胺药联合穴位敷贴较单独使用抗组胺药治疗过敏鼻炎的疗效更优。

  • 标签: 组胺拮抗药 穴位敷贴 过敏性鼻炎 儿童
  • 简介:摘要家族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见遗传病,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为特征,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该文报道FH的一家系,先证者系12岁女性患者,血浆LDL-C异常升高、有黄色瘤且早发冠心病,符合纯合子FH(HoFH)或复合杂合子FH(CHeFH)的临床表现。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该家系成员进行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LDLR基因的无义变异LDLR:c.1257C>G/p.Tyr419Ter和错义变异LDLR:c.1879G>A/p.Ala627Thr,分别源于其父母,符合CHeFH。先证者的父母、同胞兄弟和舅舅是FH的杂合子(HeFH)患者。基于遗传学诊断,个体化地给予该家系内每个患者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抑制剂治疗。先证者接受肝移植,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 标签: 高脂蛋白血症Ⅱ型 下一代测序技术 遗传变异 遗传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族分化型甲状腺癌(FDTC)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SD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初次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66例FDTC患者[男19例、女47例,年龄(39.8±11.7)岁]与1 701例SDTC患者[男442例、女1 259例,年龄(40.9±11.3)岁]进行回顾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单双侧、多灶、结节甲状腺肿、甲状腺炎、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周围软组织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及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危险度分层(低危、中危、高危)等临床病理特征、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甲状腺球蛋白(ps-Tg)和刺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ps-TgAb)水平及治疗后反应(疗效满意、疗效不确切、生化疗效不佳、结构疗效不佳)。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FDTC组与SDTC组比较,在双侧病灶[45.5%(30/66)与31.2%(530/1 701); χ2=5.999,P=0.010]、被膜侵犯[43.9%(29/66)与26.6%(452/1 701); χ2=9.672,P=0.002]及远处转移[15.2%(10/66)与6.2%(105/1 701); χ2=8.418,P=0.004]所占比例中较高;在危险度分层中,2组高危占比分别为18.2%(12/66)与9.2%(156/1 701),中危占比分别为68.2%(45/66)与72.7%(1 237/1 701),低危占比分别为13.6%(9/66)与18.1%(308/1 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8,P=0.030);但FDTC肿瘤最大径小于SDTC组[(1.24±0.74)与(1.50±0.92) cm;t=-2.275,P=0.020],余临床病理特征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t=-0.804, χ2值:0.101~5.359,均P>0.05)。术后ps-Tg、ps-TgAb水平及治疗后反应在2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059~1.915,均P>0.05)。结论FDTC患者较SDTC患者的肿瘤更具侵袭;2组患者初始治疗后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 nm的囊泡样小体,能通过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胞吞作用等方式将其携带的微小RNA(miRNA)、蛋白质等传递至靶细胞中,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并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miRNA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为COP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外泌体miRNA在COP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外泌体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肺内孤立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肺肿瘤/放射疗法 四维CT 位移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失眠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脑梗死特点的相关。方法选取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首次发病的21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其进行评分,根据AIS的得分将患者分为脑梗死失眠组(总分>6分)和脑梗死非失眠组(总分≤6分),分析脑梗死患者失眠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脑梗死特点的相关。结果脑梗死患者失眠的发生率为61.8%(134/217),失眠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职业状态、抑郁、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支配范围、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日常生活量表(BI)评分和失语方面与非失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NIHSS评分、BI评分、失语与脑梗死失眠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年龄、抑郁、NIHSS评分、BI评分和失语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失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截至2019年12月的37例复发难治MM患者使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主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7例复发难治MM患者中35例可进行疗效评估,总体缓解率(ORR)为68.6%,16 mg/kg剂量组的疗效优于800 mg固定剂量组[ORR:78.3%(18/23)比40.0%(4/10)]。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10/37);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淋巴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3级及以上的发生率分别为59.5%(22/37)和43.2%(16/37)];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肺部感染[37.8%(14/37)]。达雷妥尤单抗在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及2例透析患者中使用安全。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MM的总体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耐受好。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 难治 达雷妥尤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尘螨滴剂治疗过敏鼻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儿童过敏鼻炎患儿6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0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及氮卓斯汀喷鼻治疗组;研究组,300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及氮卓斯汀喷鼻治疗基础上舌下含服尘螨滴剂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水平、机体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Eos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Eos计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Eos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96.7%(290/3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250/300)(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特异性IgE(sIgE)、总IgE(T-IgE)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sIgG4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sIgG4、sIgE、T-IgE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血清sIgG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IgE、T-Ig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4+、CD8+、CD4+/CD8+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0/300)、10.0%(30/30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鼻炎的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儿童 抗原 尘螨属 治疗结果 免疫 尘螨滴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风险的相关。方法共纳入1 304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均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R组与非DR(NDR)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结果与NDR组相比,DR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风险呈U型关系;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8%(OR=0.92,95%CI 0.88~0.98, P<0.01);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9%(OR=0.91,95%CI 0.84~0.96, P<0.01)。在女性中,当总胆红素<12.8 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17%(OR=0.83,95%CI 0.72~0.95, P<0.01);当总胆红素≥12.8 μmol/L时,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0%(OR=1.10,95%CI 1.01~1.20, P<0.05)。当间接胆红素<9.8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20%(OR=0.80,95%CI 0.68~0.94, P<0.01);当间接胆红素≥9.8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3%(OR=1.13,95%CI 1.01~1.25, 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患病风险存在U型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毛蕊异黄酮对大鼠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的影响及其与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5只,6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5):假手术组(Sham组)、VILI组、毛蕊异黄酮5 mg/kg组(M1组)、毛蕊异黄酮10 mg/kg组(M2组)、毛蕊异黄酮20 mg/kg组(M3组)。于机械通气前7 d开始口饲药物,Sham组和VILI组口饲玉米油1 ml/d;M1组-M3组分别口饲毛蕊异黄酮溶液5、10、30 mg/kg,共7 d。之后禁食8 h,制备VILI模型。机械通气4 h后,行左肺肺泡支气管灌洗术,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BCA法检测总蛋白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TNF-α和IL-10浓度,瑞氏染色后计算中性粒细胞比例;随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计算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及HB-EGF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HB-EGF染色面积,HE染色法观察肺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TUNEL阳性细胞密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VILI组W/D比值、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总蛋白、TNF-α和IL-10浓度升高,HB-EGF表达下调,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增加,Bax和Bcl-2表达上调,TUNEL阳性细胞密度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与VILI组比较,M1组BALF总蛋白、TNF-α和IL-1β浓度降低,HB-EGF表达上调,TUNEL阳性细胞密度降低;M2组W/D比值、BALF总蛋白、TNF-α和IL-1β浓度降低,M3组W/D比值、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总蛋白、TNF-α、IL-1β和IL-10浓度降低,M2组和M3组HB-EGF表达上调,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增加,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TUNEL阳性细胞密度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毛蕊异黄酮可减轻大鼠VILI,机制可能与促进肺组织HB-EGF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中草药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肝素结合EGF样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损害与脑脊液蛋白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2例GBS患者,男143例,女99例,年龄(50.8±15.8)岁,年龄范围为15~85岁。根据治疗前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分为肝功能损害组(n=27)和肝功能正常组(n=215),比较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脑脊液蛋白水平间的关系,分析肝功能损害组脑脊液蛋白水平与AST、ALT的相关。结果治疗前肝功能损害组ALT水平[(147.10±175.30)U/L]高于肝功能正常组[(22.97±11.81)U/L],肝功能损害组AST水平[(102.50±103.20)U/L]高于肝功能正常组[(21.66±7.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与肝功能正常组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与ALT、AS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S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损害与脑脊液中蛋白水平比较,未发现显著相关

  • 标签: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脑脊液蛋白水平 治疗前肝功能损害 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18F-APN-1607 PET脑显像结合图论方法,揭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网络拓扑结构异常,并探讨AD患者tau蛋白沉积在左右脑组织的偏侧。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18F-APN-1607 PET显像、临床确诊的23例AD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61.3±10.7)岁]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男9名,女4名;年龄(61.6±4.5)岁]。使用基于图论的脑网络分析方法构建NC组和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计算网络属性(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局部效率及小世界系数等),并获得AD组不对称系数(AI)评估tau蛋白沉积的偏侧。使用1 000次置换检验对组间脑网络参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NC组和AD组的脑连接存在较大差异,AD组在嗅皮质和颞叶等区域存在连接减弱,而在后扣带回、楔前叶及顶枕叶等脑区连接增强;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存在明显的拓扑结构异常,相比于NC组,在稀疏度阈值20%~50%内,AD组的集聚系数(t值:2.28~2.69)、局部效率(t值:2.34~3.06)和小世界系数(t值:2.26~3.32)等均显著下降(均P<0.05),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增加(t值:2.13~2.85,均P<0.05);AD组的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存在显著的偏侧,AI分别为10.5%(8.1%,13.9%)、14.1%(7.6%,20.3%)、-12.4%(-15.7%,-7.8%)、-10.8%(-15.3%,-2.1%)和-12.1%(-17.9%,-6.6%)。结论基于18F-APN-1607 PET影像建立的tau蛋白网络模型或可用于分析AD患者异常的拓扑结构变化,且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具有明显的偏侧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质类 苯并噻唑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