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SBO)对难治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接受SBO治疗的难治性气胸患者纳入研究。基于患者的住院病历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诊治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62±11)岁,其中男性83例(96.5%)。首次SBO治愈率为30.2%(26/86);首次SBO治疗有效率为38.4%(33/86),SBO最终治愈率为59.3%(51/86);SBO联合其他方法治疗的总治愈率为73.3%(63/86)。SBO治愈患者由首次封堵至完全停止漏气时间的M(Q1,Q3)为6.5(3,7)d,短于SBO术后最终拔管患者[11(7,19)d](H=30.24,P<0.001)。首次SBO治愈患者住院天数的M(Q1,Q3)为19(14,25)d,短于全部患者[28(19,37)d](H=12.89,P=0.002)。首次SBO治愈、SBO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住院费用的M(Q1,Q3)分别为23 187(18 906,27 798)、41 580(29 388,50 762)和38 462(27 542,51 7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8.58,P<0.001)。SBO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9%(11/145)。结论SBO对难治性气胸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气胸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研究 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2例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本组2例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肺部实变影、部分痰栓形成及肺部团块影,其中例1患者经支气管镜镜下清除痰栓,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对有腐木等可疑接触史,伴有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升高,胸部影像学提示有痰栓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积极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送检是关键。

  • 标签: 普通裂褶菌 变态反应 肺真菌病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已被证明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随着研究的进展,OSAHS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肠道细菌的改变,被认为在OSAHS及高血压病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否介导了OSAHS与高血压病的发生目前仍无定论。本文针对OSAHS合并高血压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体外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及氨甲环酸对纤维蛋白凝胶溶解速度的影响,以获得稳定性良好的纤维蛋白凝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制作不同特性的纤维蛋白凝胶:抑肽酶浓度按15 000、20 000、25 000 kIU/ml,分为A、B、C组;氨甲环酸浓度按10、30、50 g/L,分为Ⅰ、Ⅱ、Ⅲ组;设立无抑制剂的对照组;以抑肽酶25 000 kIU/ml+氨甲环酸50 g/L制作抗纤溶剂联合的纤维蛋白凝胶,标记为U组。将各组纤维蛋白凝胶置于37 ℃恒温水槽中,每隔24小时测量溶解的体积。结果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延缓纤维蛋白凝胶的溶解速度(F抑肽酶组=502.379,F氨甲环酸组=632.235,P值均<0.05)。将各组每日剩余体积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对照组与A组、B组、C组比较,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相比,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可明显延缓凝胶溶解速度(F值分别为366.417、262.533,P值均<0.05)。结论高浓度的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增强纤维蛋白凝胶的稳定性。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20 000 kIU/ml,酶浓度的增加可延缓溶解速度;而抑肽酶>25 000 kIU/ml,凝胶溶解速度无明显变化;氨甲环酸浓度增加可延缓凝胶的溶解速度;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延缓纤维蛋白凝胶溶解的作用优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

  • 标签: 纤维蛋白凝胶 抑肽酶 氨甲环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与未“复阳”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2―4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泉州市定点治疗医院收治的98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43例,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为57.5岁,均为普通型,其中20例伴有基础疾病。98例中15例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复查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并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新冠病毒“复阳”组与未“复阳”组,“复阳”组男10例,女5例;非“复阳”组男45例,女38例,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²=0.800,P=0.371);“复阳”组平均年龄为(57±21)岁,未“复阳”组为(53±17)岁;“复阳”组中8例伴有基础疾病,未“复阳”组12例。检测2组的血常规、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ESR、B型钠尿肽(BNP)、生化全套、新冠病毒 IgG和IgM抗体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1)98例患者出院后2周内有15例(15.3%)患者病毒核酸检测“复阳”。(2)“复阳”患者均在定点隔离场所复查病毒核酸阳性后再次入院治疗,自觉症状轻微,其中5例发热,6例咳嗽,5例咳痰,2例稍感气促。症状出现在出院后平均(5.7±2.8) d。(3)“复阳”患者PCT(均<0.05 μg/L)均正常。“复阳”组BNP为(151±171) ng/L,稍高于“复阳”组的(63±7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7,P=0.000)。“复阳”组与未“复阳”组白细胞计数[(6.17±2.45)和(6.04±2.41)×109/L]、淋巴细胞计数[(1.59±0.52)和(1.32±0.64)×109/L]、CRP[(12.54±28.20)和(21.74±25.63)mg/L]、ESR[(31.07±28.72)和(34.10±22.16)mm/1 h]、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24.73±9.15)和(30.24±23.20)U/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22.60±12.82)和(36.47±34.12)U/L]、乳酸脱氢酶[(268±208)和(270±164)U/L]、D-二聚体[(0.60±0.50)和(0.84±0.98)μg/L]、铁蛋白[(294±195)和(395±319)μg/L]、IL-6[(9.17±6.42)和(14.28±17.74)ng/L]、尿素氮[(5.77±2.66)和(4.74±2.81)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复阳”组再次入院时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影、渗出性或实变病灶,少数出现纤维化。(5)“复阳”患者在定点医院密切观察期间均未发现引起二代病例。结论“复阳”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活动性病灶,不排除仍存在病毒复制的可能性,但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可能仍处于病情恢复期,未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