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段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中医院接受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且具备完整住院信息资料的心脏瓣膜病患者2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实施交替分组,分为对照组136例和试验组1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阶段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抗凝药物用药依从及预后。结果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为(72.63±7.75)h,试验组为(41.10±7.76)h;对照组术后ICU住院时间为(54.58±2.75)h,试验组为(44.11±1.89)h;对照组抗凝药物用药依从(7.05±1.17)分,试验组为(10.03±1.19)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18%,试验组为9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阶段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治疗的依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阶段性康复护理 卧床时间 用药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为女性,因"高热、皮疹6 d,左眼睁眼困难4 d"入院,临床和病原学检查确诊为恙虫并发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paralysis, OP),经病原学治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营养神经治疗,临床治愈。通过分析此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恙虫致OP的认识。

  • 标签: 恙虫病 动眼神经麻痹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釉丛蛋白1(TUFT1)在卵巢上皮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卵巢癌SKOV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09—2014年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14例,以同期因子宫良性疾病同时切除正常卵巢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中TUFT1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卵巢癌组织中TUFT1蛋白表达的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UFT1蛋白阳性、阴性患者的预后。(2)逆转录(RT)-PCR技术检测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中TUFT1 mRNA的表达,慢病毒转染SKOV3细胞,实验分为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活细胞计数法(CCK-8法)、流式细胞仪、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两组SKOV3细胞的增殖、凋亡、克隆能力及细胞周期比例的差异。结果(1)卵巢癌组织中TUFT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6%(85/114),正常卵巢组织为26.7%(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18,P=0.000)。TUFT1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的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TUF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38.8%)显著低于TUFTl蛋白阴性表达者(69.0%;χ2=11.064,P=0.001)。(2)RT-PCR技术检测显示,转染组SKOV3细胞中TUFT1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6±0.07,阴性对照组为1.17±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47,P=0.001)。CCK-8法检测显示,转染后分别培养24、48、72 h后,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的A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染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6.8±3.4)%,阴性对照组为(12.9±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2,P=0.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组细胞的G0/G1期比例显著增高,S期比例显著下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转染组细胞的克隆数为(16.0±2.6)个,阴性对照组为(108.0±11.4)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64,P=0.000)。结论TUFT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TUFT1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TUFT1能够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克隆的形成,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并影响卵巢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比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搔抓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健康教育。采用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瘙痒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VAS得分:(1.96±1.54)分,PSQI得分:(8.83±2.05)分,DLQI得分:(10.46±2.24)分]搔抓行为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VAS得分:(4.68±1.48)分,PSQI得分:(12.89±2.02)分,DLQI得分:(14.62±2.12)分],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变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搔抓行为、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搔抓行为 跨理论模型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缩压水平对非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17年12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时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或此前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等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其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收缩压≥140 mmHg组。以首次确诊房颤时间为起点,对房颤患者进行死亡信息随访,通过社保系统获取死亡信息,由专业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至2018年12月随访结束。统计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全因、心脑血管、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累积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比。采用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判断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死亡的函数曲线类型。结果共纳入1 721例房颤患者,年龄为(67.0±9.0)岁,随访(6.3±3.8)人年,随访期间有544例房颤患者死亡,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为31.61%。收缩压<120 mmHg、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25.59%、36.96%,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14.86%、11.87%、19.76%。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高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47(1.20~1.79)、1.69(1.27~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压<12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0.99(0.73~1.35)、1.24(0.8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呈“U”型,收缩压水平大于或小于123 mmHg均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与收缩压<120 mmHg和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水平的房颤人群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低。

  • 标签: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死亡 收缩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用于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桥接治疗的可行。方法回顾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桥接allo-HSCT移植的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0岁女性,初诊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DNMT3A、IDH2、RUNX1和BCOR基因突变阳性,采用地西他滨+DA、FLAG、阿扎胞甘+HAG+依托泊苷方案联合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予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后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微小残留转阴,接受父供女单倍体allo-HSCT巩固治疗。术后患者造血恢复,呈完全供者植入。至截稿前无复发生存1年余。结论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存在多药耐药,单纯化疗效果差。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后桥接allo-HSCT安全有效,可能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

  • 标签: 白血病,单核细胞,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bcl-2抑制剂 去甲基化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杭州地区HIV感染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产检并分娩的60例HIV感染孕妇进行研究。采用美国社区艾滋临床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用药自陈式问卷(CPCRA)、药片计数法和电子药盒检测法在纳入研究的第1、2、4、8、12、16及20周对孕妇服药依从率进行调查,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依从差异。以最后一次调查时间点依从率均值为判定基础,采用t/Z/χ2检验比较依从好和依从差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不同调查时间点的依从率均值存在差异(F=7.182,P<0.05),最后一次调查结束时,依从好和依从差组分别为40例和20例。治疗后,依从好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抑制率较依从差组高(t=4.128,χ2=5.275,P<0.01或<0.05),HIV载量、胎膜早破、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较依从差组低(t=-3.131,χ2=5.210、5.658和5.208,P<0.05)。随访3个月发现,两组暂无新生儿感染HIV的情况发生。结论HIV感染孕妇孕期抗病毒服药依从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良好的依从不仅能给HIV孕妇带来较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可能有利于妊娠结局的改善。

  • 标签: HIV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高效 孕妇 药物依从性治疗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服药依从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就诊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服药依从及自我管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干预组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我效能(日常生活、遵医行为、健康行为、药物治疗)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各项自我效能评分均明显提高,干预组各项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健康饮食、自我监测血压、定期复查、遵医服药、乐观心态及运动锻炼的自我管理行为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有利于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自我效能干预 自我管理行为 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