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CX基因嵌合变异致男性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1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男性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同时采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家系3人的全外显子测序(trio-WES),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Sanger测序对可疑变异进行家系验证,分析其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患儿男性,5岁1个月,因间断抽搐4年6个月入院,头围48 cm,四肢肌张力稍高,智力、运动发育均落后,头颅MRI显示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患儿DCX基因存在半合子嵌合变异(嵌合比例44%)c.148A>G(p.k50E),口腔黏膜及尿液分析嵌合比例分别为38.2%和44.8%,父母均为野生型,该变异位点国内外未见报道。结论DCX基因嵌合变异可致男性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DCX基因c.148A>G(p.k50E)变异可能为先证者的病因,该变异扩充了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基因变异谱。

  • 标签: 经典无脑回畸形和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 DCX基因 嵌合变异 男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IQSEC2基因变异引起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情况,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患儿基因变异情况,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诊断。结果患者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其中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和语言能力发育落后更显著,临床怀疑精神发育迟滞。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IQSEC2基因c.1861dup杂合变异,父母未发现变异。结论IQSEC2基因c.1861dup变异引起蛋白功能改变是导致患儿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扩充了IQSEC2变异图谱,为类似患者的诊疗提供参照。

  • 标签: 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IQSEC2基因 基因变异 智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THD)患者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3例TH基因变异致THD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基因突变谱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33例THD患儿中,女19例,男14例;起病年龄0~6.3岁;起病诱因:感染、发热后起病13例,缺氧起病1例,无诱因起病19例。临床表现: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7例,重型婴儿帕金森病伴运动发育迟缓16例,极重型进行性婴儿脑病10例。THD患儿症状呈波动性,晨轻暮重26例,感染加重22例,疲劳加重30例。THD患儿首发症状为尖足行走伴肢体僵硬7例、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伴肢体软弱26例、震颤8例、眼睑下垂2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3例。THD患儿逐渐出现肢体僵硬23例、肢体松软27例、肢体活动减少27例、面部表情减少24例、震颤18例、尖足行走20例、马蹄内翻足7例、眼睑下垂8例、动眼危象10例、流涎21例、吞咽困难12例、构音障碍16例、呼吸困难3例、睡眠增多10例、睡眠减少5例、情绪烦躁15例、情绪淡漠2例、出汗多8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6例。THD患儿右侧肢体受累严重6例,下肢受累严重14例。THD患儿家族史阳性8例。33例THD患儿予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其中10例出现异动症或烦躁的不良反应。截至2020年1月末次随访时,4例THD患儿失访,余29例年龄为0.8~13.2岁,其中2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3例THD患儿中共发现25种不同TH基因变异,5种热点变异依次为c.698G>A(13例)、c.457C>T(9例)、c.739G>A(6例)、c.1481C>T(4例)、c.694C>T(3例)。共发现1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基因变异(c.1160T>C、c.1303T>C、c.887G>A、c.1084G>A、c.1097A>T、c.734G>T、c.907C>G、c.588G>T、c.992T>G、c.755G>A、c.184-6C>T、c.1510C>T、c.910G>A),其中c.910G>A(2例)为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结论TH基因变异致THD多于婴幼儿期起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本研究的THD患儿临床症状以重型多见,极重型和轻型次之,重型和极重型易误诊,所有THD患儿使用左旋多巴治疗疗效显著。发现了1个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c.910G>A),c.698G>A和c.457C>T变异主要出现在重型和极重型THD患者中,c.739G>A主要出现在轻型THD患者中。

  • 标签: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婴儿帕金森病伴运动发育迟缓 进行性婴儿脑病 TH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KMT2B基因变异致肌张力障碍28型(DYT28)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1例KMT2B基因变异致DYT28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基因变异谱,并随访。结果11例患儿中,男8例,女3例;起病年龄1个月~6岁。11例患儿均隐匿起病,表现为肌张力障碍症状,8例为全身型,3例为多灶型;7例以单/双侧下肢足尖行走起病,4例以构音障碍、饮水呛咳或干呕起病。随病情进展,11例均有咽喉肌受累,10例双下肢受累,8例双上肢受累。6例合并其他运动障碍症状。10例伴不同程度身材矮小、小头畸形、小下颌、骨骼畸形、智力障碍、内分泌异常和睡眠障碍。仅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共发现KMT2B基因变异11个(移码变异8个、整码变异1个、错义变异2个),其中4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年龄1岁7个月~17岁9个月,1例未治疗,3例药物治疗运动症状轻度改善,1例药物治疗尿便障碍症状消失,6例药物治疗无效,其中5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例尿便障碍患儿术后尿便控制良好。患儿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运动评分改善率为55.8%~90.7%,功能评分改善率为14.8%~69.6%。结论KMT2B基因变异致DYT28是儿童早发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的常见类型,肌张力障碍症状由局灶型逐渐进展至全身型,以下肢和咽喉肌受累为著,需关注尿、便障碍症状。肌张力障碍症状轻微患儿药物治疗有效,症状严重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需予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可显著改善肌张力障碍症状。

  • 标签: 肌张力障碍28型 KMT2B基因 基因变异 脑深部电刺激
  • 作者: 王营 马燕丽 王媛 张君 刘淼 李小磊 李春鸽 张炜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内科监护室,郑州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影像科,郑州45001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北京1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托珠单抗在1例儿童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FIRES)患者中的成功应用,为FIRES患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总结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21年2月15日收治的1例FIRES患儿诊疗经过及其对托珠单抗的治疗反应,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和预后评估,同时对托珠单抗治疗儿童FIRES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儿5岁起病,经多种抗癫痫药物、麻醉药物、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及生酮饮食治疗均无效,呈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因此于病史36 d及43 d各应用1次托珠单抗(每次4 mg/kg)。第2剂托珠单抗治疗10 d后患儿癫痫发作得以控制。随访10个月,患儿癫痫发作控制良好,认知行为及言语功能明显恢复。目前仅检索到了2篇共3例儿童FIRES患者应用托珠单抗治疗的报道,均显示有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IRES是一种罕见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对多种抗癫痫药物甚至麻醉剂耐药,治疗困难,预后差。初步的尝试显示托珠单抗对儿童FIRES患者有效,耐受性好,是一种具备潜力的治疗手段之一。

  • 标签: 发热 感染 癫痫 白细胞介素6 儿童 托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儿童抗髓鞘少突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皮质脑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清抗MOG抗体检测阳性,且病程中存在皮质脑炎表型患儿的临床特点。抗MOG抗体检测使用基于转染细胞(CBA)的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5例患儿病程中存在1次及以上皮质脑炎发作,女3例,男2例。起病年龄8岁至12岁1个月。至随访末3例为单相病程,2例为复发缓解病程。8次以皮质脑炎为表型的发作中,6次有癫痫发作,其中3次为癫痫持续状态,缓解期患儿无遗留反复癫痫发作。其他症状包括:发热(7/8),头痛、呕吐(4/8),嗜睡(3/8),偏瘫(1/8)。头颅MRI均存在单侧皮质肿胀,病灶无出血坏死。脑脊液白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升高(8×106/L~186×106/L)。所有患儿急性期使用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其中2例有复发,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口服。结论抗MOG抗体可介导皮质脑炎表型,临床以发热、头痛、癫痫发作常见,严重意识障碍及局灶神经功能受累少见;头颅MRI常表现为单侧皮质肿胀,无出血坏死;免疫治疗大多效果好,缓解期无遗留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复发。

  • 标签: 脑炎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抗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9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例抗GAD65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以“抗GAD65抗体”“脑炎”“癫痫”“共济失调”和“anti-GAD65 antibody”“encephalitis”“epilepsy”“cerebellar ataxia”为关键词,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20年1月的文献进行检索,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儿童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2例抗GAD65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均为女性,例1于4岁9月龄起病,以发热伴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颅内弥漫性T2加权序列(T2WI)稍高信号,脑电图提示慢波。例2于6岁8月龄起病,以反复局灶性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海马T2WI高信号,脑电图提示累及颞区的异常放电。2例患儿均应用了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短期症状均有所改善。分别随访6个月及1年,例1完全恢复,例2仍有局灶性癫痫。文献检索共收集6篇英文文献,报道了6例患儿,结合本组共8例。8例患儿中癫痫发作6例,记忆力下降4例,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各3例,认知障碍、头痛各2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失语各1例。急性期或亚急性期5例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其中3例累及边缘系统,2例边缘系统外受累为主。慢性期3例出现海马萎缩或硬化。8例均加用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短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个月至6年,3例边缘叶外脑炎预后良好,5例边缘叶脑炎预后欠佳,其中死亡1例,4例遗留局灶性癫痫。结论儿童抗GAD65抗体相关免疫性脑炎是一种罕见可治疗的疾病,包括边缘叶脑炎及边缘叶以外脑炎,以癫痫发作及记忆力下降为常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并积极免疫治疗可短期内改善症状。边缘叶脑炎慢性期易出现难治性癫痫,长期预后不佳。

  • 标签: 谷氨酸脱羧酶 自身抗体 脑炎 儿童 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