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串联组合穿支嵌合组瓣在足踝部复合组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7月,对6例足踝部复合组缺损的患者,将分别切取的不同的穿支(嵌合)组织瓣主干血管进行串联吻合后重组,形成新的穿支嵌合组瓣,以游离移植的方式进行修复。单个创面缺损面积7.0 cm×10.0 cm~15.0 cm×26.0 cm。皮瓣串联形式分别为:股前外侧皮瓣加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3例,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加腓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腓骨瓣2例,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加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1例。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3.0 cm×22.0 cm~16.0 cm×28.0 cm。所有患者均为门诊随访。结果术中皮瓣均切取顺利,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伤口感染,经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后成功愈合,其余5例伤口均一期完全愈合。随访4~20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15°~40°,跖屈20°~45°。结论对于足踝部多部位、大面积复合组缺损的创面,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采用串联组合式穿支嵌合组瓣进行修复,组合方式灵活,可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组织瓣 串联皮瓣 复合组织缺损 足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组瓣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创伤显微骨科共收治伴有跟腱缺损的感染性创面12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4.5 cm~8.0 cm×12.5 cm,跟腱缺损长度3.0~7.0 cm,均采用以腓动脉后穿支为供血血管,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跟腱皮瓣(ATF)修复。皮瓣切取面积3.0 cm×5.0 cm~9.0 cm×13.0 cm,切取ATF大小3.0 cm×4.0 cm~3.0 cm×8.0 cm。供区8例直接缝合,4例行植皮修复。术后常规外固定6周,其后去除外固定并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行门诊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嵌合ATF切取顺利且各瓣血运好,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伤口甲级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10~24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小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估,结果优8例,良4例。结论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嵌合组瓣,可精准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缺损,是临床修复伴有跟腱缺损的踝部复合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腓动脉 嵌合组织瓣 跟腱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瓣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继发创伤性跟骨骨髓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共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获取有效随访病例44例,其中采用可吸收硫酸钙联合组瓣治疗17例为硫酸钙组,采用载抗菌药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链珠膜诱导联合组瓣治疗27例作为膜诱导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术后感染复发率、术后踝关节活动度、手术次数、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硫酸钙组随访时间平均为10.7个月,膜诱导组平均为9.3个月。除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外,其他皮瓣均顺利成活。硫酸钙组的术后感染复发率、住院费用低于膜诱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硫酸钙组患儿的术后踝关节活动度[(63.6±9.3)°]、手术次数[2(1.0,2.0)次]、住院时间[6.1(4.5,7.5)周]低于膜诱导组[(57.7±9.5)°,2(2.0,3.0)次,7.0(5.0,9.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跟骨骨髓炎可能导致跟骨结节或跟腱止点结构破坏,但主动跖屈功能良好,屈曲力量有所降低。结论采用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瓣治疗儿童创伤性跟骨骨髓炎效果良好,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较于PMMA骨水泥联合组瓣方法更少。

  • 标签: 硫酸钙 创伤性跟骨骨髓炎 组织瓣 骨水泥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采用游离第2足趾骨关节复合组与趾皮瓣组合桥接再造修复单指节段性缺损断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7年9月,对5例节段性缺损断指,根据其骨关节、血管、神经、肌腱及软组织缺损的情况,分别设计并切取以第1跖背动脉或趾底动脉为蒂第2足趾骨关节复合组与趾腓侧"C"形或半月形皮瓣,组合后形成Flow-through桥接复合组体,吻合一套血管蒂即可再造重建缺损指段并恢复远端断指血供。足部趾供区行植皮、逆行跗外侧皮瓣或游离穿支皮瓣修复,第2足趾行残端修整或植入髂骨条予以保趾,4~6周左右拔出手指内固定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结果5例组合桥接指段(Flow-through桥接复合组体)及远端断指均完全成活,骨折于术后8~12周愈合。5例均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指体外形与健侧相近,桥接再造指骨间关节主动屈曲最大可达60°,同时有适度背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2指。足部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第2足趾骨关节复合组与趾皮瓣组合桥接再造修复单指节段性缺损断指,在桥接再造毁损指段同时恢复远端指体血供,指体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是节段性复合组缺损断指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 标签: 断指 足趾移植 再造 复合组织 趾皮瓣 节段性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5月—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收治8例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5~46岁;患者拇指毁损分度中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4例,对毁损拇指均行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进行修复。6例患者手部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2例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瓣修复;Ⅱ度毁损拇指采用第1足趾移植联合穿支皮瓣修复,Ⅲ或Ⅳ度毁损拇指采用第2足趾移植联合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再造拇指及其皮瓣的血运、成活情况及供区的伤口愈合情况。随访10~18个月,观察患指外观、感觉恢复以及足部行走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拇指功能再造进行评价。结果再造拇指及其皮瓣血运、存活情况均良好。供区伤口愈合良好。随访可见再造拇指及皮瓣外观良好,指腹痛觉、触觉恢复良好;足部行走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患者拇指再造功能评价为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的修复方法,可在Ⅰ期完成伴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毁损的针对性修复,最大限度减小足部供区损伤,缩短早期康复病程,是治疗复杂拇指毁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再造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