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胸三皮瓣修复儿童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于200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9例面颈部病损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分布为5~6岁4例,7~14岁40例,15~18岁45例。所有患儿中,热力烧伤80例,化学烧伤1例,植皮术后效果不佳2例,创面感染2例,血管瘤治疗(放疗+手术)后的瘢痕2例,面部巨痣1例,皮脂腺痣1例。患儿病程为0. 5~17. 0年。所有患儿均采用扩张胸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的手术方法。结果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埋置113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一期术后16例出现并发症,共20个扩张器。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共10例(包括4例双侧埋置扩张器患儿),14个扩张器,仅1例埋置双侧扩张器后发生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将扩张器取出终止手术治疗,余9例的感染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满足进行二期手术的条件。其余的并发症包括:4例扩张器外露、1例血肿、1例切口裂开。除1例终止手术治疗的患儿外,余88例患儿共111个经扩张扩张后的胸三皮瓣均顺利进行二期手术,转移的皮瓣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扩张胸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是治疗儿童面颈部病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瘢痕 扩张术 胸三角皮瓣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预扩张胸三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18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面颈部病损患者355例,其中男200例、女155例,年龄4~48岁,以热力烧伤后瘢痕、Ⅲ型和Ⅳ型面颈部畸形为主。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位置,置入合适容量的扩张器对胸三区域进行扩张;Ⅱ期为皮瓣带蒂转移术,待扩张扩张至理想容量后,切除病损组织,依缺损面积(单侧缺损面积为7 cm×5 cm~17 cm×16 cm)设计皮瓣后带蒂转移,胸部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待皮瓣成活后Ⅲ期行皮瓣延迟术及断蒂术,本组患者单个皮瓣面积8 cm×5 cm~20 cm×18 cm。统计本组患者使用皮瓣个数,扩张器个数、额定容量及扩张情况,各期手术间隔时间,皮瓣存活情况,各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使用460个预扩张胸三皮瓣,其中250例患者采用单侧皮瓣、105例患者采用双侧皮瓣,相应共使用460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以500 mL(163个)和600 mL(142个)居多;扩张器的扩张倍数为额定容量的(1.14±0.19)倍。本组患者皮瓣扩张时间为(96±30)d,带蒂时间为(32±8)d,延迟时间为(7.5±1.6)d。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感染(29例)、扩张器外露(18例)和血肿(10例)为主。随访6~120个月,患者皮瓣修复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面颈部对称、不臃肿。结论通过超量扩张可获得的胸三皮瓣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面颈部受区周围组织相近,可获得良好的面颈部外观,并发症以感染和扩张器外露为主,多见于Ⅰ期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

  • 标签: 外科皮瓣 扩张术 面部 瘢痕 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黑痣、瘢痕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共收治先天性及后天性面额部病损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42岁。其中额部黑痣5例、额部瘢痕11例、面部黑痣2例、面部瘢痕9例、面部疣状痣1例,均采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根据病变大小选择合适扩张器,扩张囊置入帽状腱膜下,注水充分扩张后,采用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病损切除后创面,带蒂皮瓣以颞浅动脉分支为轴心血管,3周后断蒂,拆线后2周行激光脱毛3~6次。结果本组28例,扩张一期均充分,二期皮瓣转移术后全部成活,无感染、局部坏死等发生。皮瓣断蒂后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血运障碍,予植皮覆盖后愈合。随访时间3~31个月,转移的皮瓣经激光脱毛后,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头皮组织量充足,继发畸形少,是良好的供区。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病损,皮瓣血供好,术后结合激光脱毛,效果良好。

  • 标签: 扩张器 头皮 额面部病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口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的口周瘢痕病例资料。所采用扩张皮瓣包括:扩张后局部皮瓣、扩张后胸三皮瓣、扩张后颏下皮瓣和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手术一般分3期,包括一期扩张器置入、二期扩张皮瓣设计与转移、三期皮瓣延迟与断蒂。其中扩张后局部皮瓣修复无需断蒂,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修复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激光脱毛。术后观察转移皮瓣血运及存活情况,并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共纳入47例口周瘢痕患者,男21例,女26例,年龄7~50岁,平均20岁。扩张后局部皮瓣治疗8例,扩张后胸三皮瓣治疗25例,扩张后胸三皮瓣联合扩张后局部皮瓣治疗3例,扩张后颏下皮瓣治疗5例,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治疗6例。术后随访3~108个月,平均57个月,所有患者口周瘢痕均获得修复,张口受限得以有效治疗,术后转移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外形满意。结论扩张后皮瓣是治疗口周瘢痕的良好方法。

  • 标签: 瘢痕 口周瘢痕 外科皮瓣 扩张术 胸三角皮瓣 颏下皮瓣 颞浅动脉额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类预扩张皮瓣在面颈部不同亚单位病损修复中的方案及策略。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4类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493例,男207例,女286例,年龄5~42岁;面颈部瘢痕406例,色素病变87例。病损面积1 cm×1 cm~22 cm×18 cm。将面颈部划分为:面中区、面颊区、颈区、颏区、额区、颞区、眼周区、口周区共8个区域,根据面颈部亚单位病损区域特点,选择周围可扩张皮瓣:Ⅰ类扩张额部正中皮瓣修复面中区病损;Ⅱ类扩张胸三皮瓣修复睑裂水平以下面颊及口周区、颏颈区病损;Ⅲ类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区及颏区病损;Ⅳ类头部扩张皮瓣修复额区及颞区病损,转移皮瓣的多余毛发行激光脱毛治疗。对于跨亚单位的大面积病损,多个扩张皮瓣联合应用,观察各类预扩张皮瓣的修复效果。结果本组共493例,埋置扩张器共572个,486例有效扩张患者顺利完成扩张皮瓣对面部亚单位病损切除后的修复与重建,其余7例因扩张器感染及外露致扩张失败。486例中Ⅰ类皮瓣43例;Ⅱ类皮瓣238例;Ⅲ类皮瓣61例;Ⅳ类皮瓣107例;Ⅰ+Ⅱ类组合皮瓣6例;Ⅱ+Ⅳ类组合皮瓣31例。扩张皮瓣面积1 cm×1 cm ~27 cm×18 cm,单一皮瓣中以胸三扩张皮瓣修复面积最大,约22 cm×12 cm;组合皮瓣以Ⅱ和Ⅳ类扩张皮瓣修复面部、颞部病损范围更大,最大约为27 cm×18 cm。术后8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加压包扎及换药处理逐渐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所有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颜色、厚度、质地均与原部位相近,瘢痕不明显,但转移至颈部的皮瓣边缘因活动及牵拉,有42例患者头部后仰时出现瘢痕挛缩带,平视时消失。结论对于面颈部亚单位的病损,可采用面部及周围4类预扩张皮瓣的灵活应用及组合使用,可提供超大面积的薄层皮瓣,不仅血运好,而且组织质地、色泽与受区近似,是修复面颈部病损的良好手段。

  • 标签: 组织扩张 外科皮瓣 修复重建 面部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2 934例,其中男1 867例、女1 067例,中位年龄18岁,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3 053例次,置入扩张器4 266个。以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输血史、基础疾病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首次注水率、扩张器置入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有无术后血肿清除为预测变量,以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为结局指标。对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发生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采用自助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饮酒史、心脏病史、病毒性肝炎史、高血压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置入部位、术后血肿清除为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05、0.170、0.999、0.054、0.510、-0.003、0.395、-0.218、0.029、0.848、-0.116、0.175、0.085、0.202)。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且<400 mL或≥4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等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7、3.21、2.00、2.47、1.70、1.73、1.67、2.16,95%置信区间=1.04~1.82、1.09~8.34、1.38~2.86、1.29~4.41、1.07~2.73、1.02~2.94、1.09~2.58、1.07~4.10,P<0.05或P<0.01)。评价模型区分度的C指数=0.63(95%置信区间=0.59~0.66),评价模型准确度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85。自助重采样法内部验证模型的C指数=0.60。结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 标签: 扩张术 感染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临床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