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聊斋志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写法也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篇《黑兽》,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写法上,都独具特色,与他篇迥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正文非常短,只有一百多字,而文后所附的"异史氏曰"却有将近二百字,远远超过正文。二是正文所讲的故事,含寓着某种道理,却不点明,类似于一篇寓言。在"异史氏曰"中,才以精炼的语言点出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 标签: 聊斋志异 语言点 法上 后所 二字 凡物
  • 简介:这篇小说取材于林四娘的传说。关于小说本事的记载,据有学者考证,在清初康熙年间,现已发现的就有七八种之多。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即王渔洋《池北偶谈》中所载和林云铭的《林四娘记》(在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和任笃行《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中均有附录)。两家所记,都是闽人陈宝钥在山东青州任职期间,于官署中与林四娘鬼魂交往事,虽然人鬼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但都未涉及性爱。而对林四娘的出身和行迹,两家所记却有很大的不同。王记大致内容是:林四娘乃明末衡王朱祜桴宠幸的宫嫔,不幸早死,殡于宫中。因国破,王府荒毁。

  • 标签: 小说品格 聊斋志异 林四娘 笔记体 《池北偶谈》 康熙年间
  • 简介:“断续即离,楚楚有致”,这是清代《聊斋》评论家冯镇峦在《连琐》一篇篇末总评中所说的话,是单就小说艺术表现的特色而言的。但是艺术总离不开思想,艺术是为表现思想而存在,也是因思想得到完美的表现而呈现的。这篇小说写善、写义、写情,表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这一境界,必须有高妙的艺术才能与之匹配。

  • 标签: 《聊斋》 艺术表现 思想境界 艺术才能 冯镇峦 评论家
  • 简介:怀着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愤慨和不满。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揭露和抨击贪官污吏的作品,也写了一些表彰和歌颂清官廉吏的作品。对于这两类作品,论者每多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两类作品反映了蒲忪龄政治思想的矛盾。理由是:揭露和抨击贪官污吏,是对官僚地主的黑暗封建统治的深刻揭

  • 标签: 聊斋志异 官僚地主 社会黑暗 淄川县 关圣帝君 孙蕙
  • 简介:定这么一个题目,是想像拉家常一样,比较随意地谈谈我在北大任教近五十年来在治学方面的一些粗浅体会。我是1959年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随即分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到明年就整整半个世纪了。在这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

  • 标签: 治学 四川大学 北京大学 中文系 想像 毕业
  • 简介:三对不同士子的不同态度:哀怜、同情、讽刺蒲松龄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才情与品德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作者从“冷才”的思想出发,对有才学而被黜士子寄予深切的同情,而对不学无术却又十分狂妄的士子,特别是对那些因考官的昏庸而高中的人,则投以尖锐的嘲笑和讽刺。

  • 标签: 《聊斋志异》 问题小说 人才 一视同仁 科举考试 士子
  • 简介:漫谈古典小说的鉴赏周先慎编者按:1995年2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唐作藩、周先慎、苏培成、张联荣四位先生,应广西博白县教育委员会和博白县王力中学的邀请,去到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故乡─—广西博白县为中学语文教师讲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现在征得四位先生的同...

  • 标签: 中国古典小说 思想性格 小说艺术 艺术构思 问题小说 艺术鉴赏
  • 简介:<正>《红楼梦》三十回写贾宝玉挨打,作者在渲染贾政暴戾恣睢无比的同时,三次写到他流眼泪。这一细节,含意蕴藉,耐人寻味。在生活里,暴怒的父亲痛打儿子,一时手重,转而心疼落泪的事是常见的。但贾政与此不同。这场冲突,是封建正统思想和叛逆思想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触发的直接原因是:宝玉不愿交结官宦,谈吐“委琐”;哀怜屈死的丫头,竞至“五内摧伤”,精神恍惚,私交优伶,祸及贾政。第

  • 标签: 王夫人 红楼梦 贾政 细节描写 贾宝玉 正统思想
  • 简介:<正>一严格说来,一部文学杰作或一个艺术典型的产生,都并非纯然出于作家个人主观的艺术创造,还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跟深刻的文化背景分不开。《金瓶梅》所塑造的潘金莲形象及其悲剧,就包涵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金瓶梅》的主人公是西门庆。可是,小说围绕着这个有独特身分和地位的男人,却写出了一个女人世界,一个完整的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女人世界。在这个女人世界中,生活着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形形色色的市井妇女,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骇目的人生悲剧。

  • 标签: 潘金莲 西门庆 《金瓶梅》 悲剧命运 吴月娘 人生悲剧
  • 简介:谈到苏轼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邸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部。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边笃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轼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不能局限于题目之内,也就是不能过分着题,还须写出题外的不尽之意,如果仅仅写出题内的那点意思,粘着在题目本身,那就一定不是一个真正懂得诗歌艺术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诗和画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要求。“天工与清新”,就是这种共同的规律与要求。意思是说,不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在艺术上都既要求真实自然,又要求气韵生动。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谈的艺术风格,实质上还是讲的艺术表现中的传神问题。不自然,就连形似也达不到;而不清新,缺少气韵,那就达不到神似。天工与清新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 标签: 苏轼诗 苏武 形似与神似 吴道子 画家 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