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穿支是近30年来外科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外科技术,它使更加精细、美观,符合微创外科新理念,目前在临床应用十分盛行。然而,传统的穿支移植存在切取面积有限,不适合超长创面、宽大创面或合并死腔创面修复,部分仍显臃肿、需要牺牲受区主干血管等问题,限制了穿支的临床应用。特殊形式穿支是在传统穿支基础上衍生而来,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的适应证。本文回顾特殊形式穿支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特殊形式穿支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特殊形式穿支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 进展 显微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形式桡侧副动脉穿支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采用桡侧副动脉分叶、嵌合或分叶-嵌合穿支分别修复手指的多个创面20例,均合并骨质缺损,切取分叶穿支7例,嵌合穿支12例,分叶-嵌合穿支1例,共28个和13个骨,面积为9.5 cm×4.0 cm~4.0 cm×2.0 cm,骨大小为1.5 cm×0.6 cm×0.6 cm~2.5 cm×1.0 cm×0.6 cm,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修复手指的功能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27个完全成活,无感染;1个出现静脉危象,部分坏死。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7.5个月),无臃肿,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患者对手指外形满意,移植骨与指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感觉恢复至S4有8个、S3有16个、S2有4个;手部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结论特殊形式桡侧副动脉穿支设计形式多样,血供可靠,可同时进行多个创面和骨组织的修复,是一种修复手指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手指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术前Doppler探测确认并标记股前外侧穿支。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设计布样,根据"提捏实验"判断供区所能切取的宽度,裁剪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穿支设计切取面积最小15 cm×7 cm~8 cm×7 cm,最大33 cm×10 cm~32 cm×10 cm。携带"T"形血管蒂,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创面,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血运。供区均直接闭合。结果术后14例患者均顺利存活。1例患者一侧股前外侧分叶穿支其中一叶于术后第二天出现静脉危象,及时探查,重新吻合皮下静脉,实施内减压术,术后完全存活。所有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组合移植是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股前外侧穿支 软组织缺损 组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2例,犁田机绞压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轮辐伤1例。所有创面均宽大(缺损大小为10.0 cm×9.0 cm~20.0 cm×18.0 cm)且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清创后留有不同程度的死腔。设计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修复,股外侧填充深部死腔,股前外侧分叶穿支覆盖浅表宽大创面。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伸膝功能和感染复发情况。结果受区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术后8例顺利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穿支蒂机械牵拉损伤,术后发生部分坏死,予以患肢同侧d-LCFA嵌合穿支修复;1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完全成活;1例修复手部创面术后出现部分坏死,予以骨间后动脉穿支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10.2个月,所有颜色、质地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伸膝功能无影响。结论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减少了对供区的损害,简化了血运重建操作,提升了受区修复质量,是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嵌合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患者均有膝关节开放并不同程度的关节囊缺损。术前通过"皮肤提捏法"判断供区所能切取的宽度并通过HHD探测并标记股前外侧区域各穿支位置。术中按照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设计单叶或者分叶穿支,裁剪布样,选择合适的穿支设计并切取切取面积最小14.0 cm×5.0 cm,有1例双叶面积最大,分别为17.0 cm×9.0 cm和18.0 cm×8.5 cm,并依据关节开放的位置和程度切取嵌合组织或阔筋膜)。嵌合组织封闭关节腔,修复膝关节创面,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血运,关节腔置管冲洗引流,供区均直接闭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受区因冲洗引流不彻底渗出较多,经换药引流后延期愈合,其余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2017年1月,收治1例双下肢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采用显微削薄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F)修复右小腿创面,左侧显微削薄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ALTPF)、右侧显微削薄ALTPF和左侧改良背阔修复左小腿和足部创面。术后2年随访,双下肢无明显臃肿,左足底感觉恢复至S3,行走、跑步无障碍,双侧大腿、腹部和背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

  • 标签: 小儿 下肢 软组织缺损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穿支血管切取的新方法——逆行四面解剖法,报道该方法在股前外侧穿支(ALTPF)切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ALTPF(携带单一穿支)修复,术后观察成活、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和对供区外形与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切取面积7 cm×5 cm~32 cm×10 cm,共解剖穿支94条,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89例,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4例,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1例。切取时间35~95(54.39±16.39)min;术中出现穿支血管损伤1例,穿支切取成功率为98.9%,出现穿支血管痉挛1例;供区直接闭合88例,植皮4例,局部转移修复2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静脉危象2例,动脉危象1例;除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部分坏死外,其它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91±9.17)个月,供区力无减弱,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在切取ALTPF时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处理穿支血管,操作相对传统方法较为简单、快速,并能减少供区损害,是一种可靠的处理穿支血管的方式。

  • 标签: 逆行四面解剖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供区损害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分叶穿支重建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术前采用Mimics软件三维可视化构建d-LCFA及穿支血管,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虚拟模拟d-LCFA分叶穿支的设计、分离及切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指导临床设计、切取d-LCFA分叶穿支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1例患者系d-LCFA分叶穿支与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F)组合移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I期重建足跟外形和功能,供区直接缝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5例均成功建立d-LCFA体区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成功地指导了分叶穿支的设计与切取。5例患者10叶均顺利成活,1例DIEPF远端出现跨体区回流障碍,部分坏死,II期植皮。术后随访6~12(平均8.7)个月,色泽、质地优良,足跟外形满意,供区线形瘢痕。结论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辅助d-LCFA分叶穿支的设计,利用d-LCFA分叶穿支在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I期重建足跟外形,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跟的功能。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穿支皮瓣 足跟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修复。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的降支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的降支远端或降支的粗大分支血管。携带股外侧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坏死,最后截肢。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术中于髂结节、髂骨内侧附近寻找合适的皮肤穿支或支,应用显微剪和显微蚊氏钳逆血管分支由表至里分离解剖至旋髂深血管起始部,然后骨刀凿取髂骨,髂骨嵌入股骨头内,吻合旋髂深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患者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髂骨切取长度为3.0~5.0(4.0±0.5)cm,血管蒂长度为4.0~7.0(5.3±1.0)cm;髂骨切取时间35~55(45.0±6.1) min;术中旋髂深血管髂骨切取成功率为100%,所有髂骨断蒂前骨面渗血活跃;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100~400(226.7±78.2)ml。术中1例出现股外侧神经牵拉伤,术后第1天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术后4个月麻木症状得到缓解,其余1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等症状。术后髂骨供区引流量为50~70(62.7±7.5) ml,髂骨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髂骨供区均未出现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9、12、18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水平。结论"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能快速确定髂骨的营养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解剖安全可靠,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及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旋髂深动脉 髂骨瓣 逆行解剖切取法 供区损害 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