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两步撑开复位技术(TSDR)对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1年3月因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TSDR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过伸位X线片横向脱位复位程度,分为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观测35例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影像学指标[寰齿间距(ADI)、McRae线(ML)、Wackenheim线(WL)、颈延髓角(CMA)、枕颈角(OC2A)]及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一般情况及术后复位效果(ADI、ML、WL及CMA)。结果本研究35例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52.0±13.4)岁(28~71岁)。其中术前复位≥50%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54.0±13.8)岁;术前复位<50%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50.9±13.4)岁。所有患者随访(23.3±13.4)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DI、WL、ML及CM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I、ML、WL复位超过80%分别为31例(88.57%)、30例(85.71%)、31例(88.57%)。术前复位≥50%组和术前复位<50%组比较,术后ADI、ML、W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1例患者后方植骨未融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部分自发融合。结论对于寰枢间无骨性连接、寰枢小关节无严重倾斜的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TSDR术中直接复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术前过伸位X线片复位程度不影响术中复位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颅底凹陷 寰枢椎脱位 枕颈融合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保肢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肢严重创伤患者87例(完全离断18例,不完全离断32例,Gustilo ⅢC型骨折37例),其中67例保肢成功,20例保肢失败(完全离断8例,Gustilo ⅢC型骨折12例)。20例患者中年龄≤50岁7例,年龄>50岁13例;损伤平面为前臂下段4例,前臂中、上段11例,上臂中、下段5例;中度贫血16例,轻度贫血4例,接诊时有休克13例。创伤类型:13例机器绞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挤压伤,1例热压伤,1例电锯切割伤。分别对这20例患者的截肢原因、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创面修复的时间及术式、细菌培养结果及首诊医生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为7~13 h,平均10.3 h;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为10~16 h,平均13.2 h。创面修复术式为游离皮瓣2例,带蒂皮瓣4例,皮肤移植5例,直接缝合9例。创面覆盖时间为2~32 d,平均11.9 d;首诊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6例,高年资住院医师14例。最终截肢原因为感染的11例,其中单种细菌感染6例,多种细菌感染5例,感染菌种多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因肢体血供障碍而截肢的有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有2例。结论上肢严重创伤的保肢失败与综合考量手术指征、早期彻底清创、及时建立肢体血液循环和有效的创面早期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感染、缺血时间和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是主要原因。

  • 标签: 上肢 外科皮瓣 严重创伤 保肢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月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展开研究,从中随机抽选出60例,并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保守方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实施踝关节融合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治疗后踝关节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足踝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融合术在治疗创伤性骨髓炎患者中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纠正畸形的作用。

  • 标签: 足踝创伤性关节炎 踝关节融合术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