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在治疗老年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艾司氯胺酮在治疗老年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王君焱   吴丹阳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430024

摘要:目的 分析艾司氯胺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94例AD患者(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给予尼麦角林治疗,实验组47例以艾司氯胺酮治疗,为期1个月。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6(IL-6)、降钙素基因相关钛(CGRP)水平,另外,统计患者治疗安全性。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93.62%高于对照组78.72%,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MSE评分及血清CGRP水平较高,ADL评分及AngⅡ、IL-6水平较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在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者中显示出较尼麦角林更优的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对血清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6(IL-6)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表明其可能通过调节这些神经和炎症相关因子来发挥作用。此外,艾司氯胺酮的治疗安全性与尼麦角林相当,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艾司氯胺酮可作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药物,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尼麦角林;艾司氯胺酮;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衰退和记忆丧失为主要特征,已成为全球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痴呆形式[1]。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AD的发病率及其对社会、家庭的影响逐年上升,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当前,AD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tau蛋白的磷酸化、以及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针对这些病理变化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重点。在众多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因其操作简便、直接针对病理改变的特点而成为首选方法之一[3]。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症状和延缓病程上,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不能根本阻止病情进展[4]。近年来,随着对AD病理机制深入的理解,研究者开始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期望通过调节更多的病理途径来实现更全面的治疗效果。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方面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5]。鉴于NMDA受体在AD中的病理作用,艾司氯胺酮的神经保护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系统,艾司氯胺酮有望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其对神经炎症的潜在调节作用也为AD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次研究分析艾司氯胺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94例AD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24例、女性23例,年龄63~79岁,平均(71.23±3.68)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2.65±0.93)年;实验组患者包括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61~78岁,平均(69.87±3.96)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78±1.01)年。2组一般资料(性别结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根据CT、脑电图及临床病史检查明确为AD,符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3]中AD诊断标准;年龄>60岁,入院时存在判断力障碍、记忆力减退、行为及情绪异常等症状;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10~24分;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药物依赖、自杀倾向、颅脑肿瘤或严重感染者;合并心肺、精神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近3个月精神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史、近2周促智药物服用史。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治疗,口服,10mg/次3次/d。

实验组:治疗采用艾司氯胺酮,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0.5—1mg/kg;最大剂量2.5mg/kg。

1.3 观察指标

(1)疗效:MMSE评分升高>20%为显效;MMSE评分升高12%~20%为有效;MMSE评分升高<12%为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2)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MMSE:0~30分,评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ADL:14~56分,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差。(3)在治疗前后患者晨起空腹条件下,分别采集静脉血3ml,常温条件下静置h,再进行离心处理(3500r/min,15min),分离血清,保存在-4℃冰箱内,待测结果。依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6(IL-6)、降钙素基因相关钛(CGRP)水平,试剂盒分别购自上海沪震实业公司、上海恒远生物科技公司、上海晶抗生物工程公司。注意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减少误差。(4)评价患者治疗安全性,统计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皮疹、胃肠道反应、头晕及头痛等)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IBM 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疗效[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7

3(6.38)

23(48.94)

21(44.68)

44(93.62)

对照组

47

10(21.28)

22(46.81)

15(31.91)

37(78.72)

χ2

4.374

P

0.036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和ADL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MMSE评分更高,ADL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ADL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

n

MMSE评分

ADL评分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实验组

47

15.32±3.04

25.47±4.25a

40.28±5.83

20.48±4.56a

对照组

47

15.87±3.59

21.68±4.76a

39.64±6.02

23.74±4.15a

t

0.802

4.072

0.524

3.625

P

0.425

0.000

0.602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ngⅡ、IL-6、CGRP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AngⅡ、IL-6、CGR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AngⅡ、IL-6水平下降,CGRP水平升高,且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的AngⅡ、IL-6水平更低,CGRP水平更高,(P<0.05)。见表3。

表3 血清AngⅡ、IL-6、CGRP水平(±s)

组别

n

AngⅡ(pg/ml)

IL-6(ng/L)

CGRP(μmol/L)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实验组

47

286.72±36.34

243.14±21.48a

29.15±4.53

14.76±3.02a

35.42±6.51

75.89±8.37a

对照组

47

290.57±32.85

264.36±17.92a

28.27±4.12

18.69±3.85a

36.23±7.04

62.34±7.86a

t

0.539

5.201

1.019

5.506

0.579

8.090

P

0.591

0.000

0.311

0.000

0.564

0.00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4两组治疗安全性的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安全性的比较[n(%)]

组别

n

胃肠道反应

头痛及头晕

皮疹

总发生率

实验组

47

1(2.13)

2(4.26)

2(4.26)

5(10.65)

对照组

47

1(2.13)

1(2.13)

1(2.13)

3(6.39)

χ2

0.137

P

0.712

3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判断力障碍和各种认知功能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将逐渐丧失,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造成重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7]。尽管AD的具体病因至今不明,但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神经元损伤和炎症反应等均在其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艾司氯胺酮治疗组在总有效率、MMSE评分提高及ADL评分降低方面均优于尼麦角林对照组,说明艾司氯胺酮能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此外,艾司氯胺酮治疗组患者的血清AngⅡ和IL-6水平下降,CGRP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这些结果表明,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神经因子,进而影响AD的病理过程。

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8]。其在AD治疗中的应用,不仅为AD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我们理解AD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发现艾司氯胺酮能够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其对NMDA受体的调节作用有关,因为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与AD的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同时,艾司氯胺酮对IL-6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提示,抗炎疗法可能对AD治疗有重要意义。

因此,艾司氯胺酮可作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药物,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蔡可珍. 经典名方四君子汤调控糖代谢和肠道稳态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研究[D].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3.

[2]何香花, 张为, 杨泽, 胡才友. CircRNAs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 21 (03): 112-116+122.

[3]曲文迪. 都市类报纸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议题报道研究[D]. 烟台大学, 2023.

[4]刘雨涵. 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科普叙事性小游戏设计[D]. 北京邮电大学, 2023.

[5]任博. 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0 Hz经颅交流电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华北理工大学, 2022.

[6]王秋寒. 基于5G技术的病情监测交互产品设计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22.

[7]王俊力. 基于“毒损脑络”病机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2.

[8]吕文亚. 阿尔茨海默病报道现状及叙事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