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茶陵桃坑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湖南株洲茶陵桃坑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罗俊

成都文理学院

桃坑,因地处桃形洼地而得名。作为茶陵县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全境群峰叠起,山峦绵延,农田如寥落之星,分散在林海之中。沔水河穿乡而过,由东南呈“几”字形向西南出境。

这里是湘赣边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90%以上的乡民操客家语言,据《茶陵县桃坑乡志》载,桃坑最早的客家迁徙群体可追溯至明朝晚期的人口大爆炸,人均土地占有率急遽下降,无以计数的客家先民从闽(福建上坑)、粤(广东梅县)、赣(江西)等地陆续迁徙至罗霄山脉中段的桃坑乡。

披荆斩棘,开创基业

清代律例对客民在移居地落户,作出了极其严苛的规定。严苛到要求客民须居住20年以上,且须置有田产、庐墓,才能够申请落籍。

这使初来乍到的桃坑客家人再一次遇到难题:本地人不仅占有了优质土地,还掌管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绝对话语权。客家人无插标之地,就只能居住在偏僻山区,没有耕地,就只能向土地属主——本地人借耕荒地,勤劳经营。最关键的,是没有落籍就没有学额(府县生员录取的名额)分配。

客家人争取入籍与学额之路,是一场异常艰辛的马拉松。为了获得法定身份的认可,一方面要努力积累经济实力,购置田产,另一方面还必须谋求墓葬之地。跟现在一样,户籍不仅是合法身份的象征,还是谋求向上流动的必要条件。

依据相关史料记载,直到清同治二年(1863年),政府才准许另编客籍,桃坑客家人方有参与当地的政治管理权与科举考试的权利。

从闽、粤、赣等地迁来各个姓氏的开基祖先,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创造必要生存条件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发家致富,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为开发山区,造福子孙后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其中也涌现出诸多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

邺坑林氏开基祖,借作梳子冲山场,开荒育林,成了拥有30万银元家财的富翁;中元罗氏开基祖,起初租佃彭姓富户满坑的山,挖土种薯,垦荒造林,后来年产茶油近万斤(现有油池遗址),杉林茂盛,远近闻名,清代建筑皇殿,都特来购买,累积财富10万银元;桃坑仓背垅李祥亨,幼年给富户做长工,节约集资买荒山一块(茶子垅的上菜园冲),常在月光下造林培育,山内油茶、杉、竹日盛,最后年产茶油7000斤,存山杉木近万立方米……

至诚至朴,重教崇文

桃坑客家人,延续了勤劳朴实、重教崇文、耕读传家、开拓进取等客家优良传统。定居桃坑后,英才辈出。茶陵农民运动先烈范桂荣、新中国测绘事业创始人陈外欧、抗日名将张整维等名望之士都从这里走出。

桃坑乡民对诚朴之人,个个喜爱,对烟花浪子,最为嫌厌。认为人能诚朴,才有事业。清光绪年间,坑口罗连乔,年少帮人做长工,在过年头一天回家,走到半路,又马上返回。主人问何故,答道:“田缺还未作好,恐大雨冲走肥水。”主人说:“难得这忠诚的人。”后借钱给他做木商,不到十年便成富户。清末,上坪曾发光,幼时帮邹上顺做长工,邹看其诚朴异常,便将独女嫁与为妻。婚后,曾发光加倍勤劳,亦成富户。桃坑乡长辈对后代的思想教育,重在“忠诚朴实”,常书“忠厚传家”四个大字贴于正面墙上,用以教诲后人。

诚朴之外,桃坑客家人还重视教育,在现代新式学堂出现之前,稍微大一点的宗族都又族学私塾,以供附近的客家子弟求学。宣统三年(1911年),邺坑客家人林子畹先生开始在坑口与当地士绅创办乐群小学(今桃坑中心小学前身),校址设于坑口罗家祠,教师3人(均为前清秀才),学生60人。正是这所学校,拉开了桃坑近现代教育的大幕,陆续闪现出如吴湘海、罗辉庭、范寿恺、黄金榜、罗本祥、罗学景等为桃坑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名宿。

恪守传统,宗亲遗韵

客家人多聚族而居,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多以宗亲为纽带。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

由于重家族宗亲,所以桃坑客家老人极受尊重。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老人的对面。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添饭,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后方可离开。

婚丧喜庆之日,较平常更多规矩,席位上讲究更重长幼尊卑之序。一般有单行桌和双行桌之别。单行桌,上左为一,上右为二;双行桌,左边第一张,右为一,左为三,右边第一张,左为二,右为四;以下各席依次类推。坐上席之人须由主家按亲疏、长幼、职位等不同情况进行排定,逐次安座。倘如安得不妥,会导致客人责怪,甚至赌气离席而走,是时主人须鸣炮赔礼,方可挽留。

新的征程

客家话是以古汉语为母体发展而成,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主体成分和语音特点,被称为是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数百年来,客家话是维系桃坑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这也是为什么徙居于桃坑乡的客家人,既不是来自同一个省、市、县同宗共祖的亲人,也不是聚居在哪个省、市、县的少数民族,却能在这片土地上团结战斗在一起,为建设好家乡而共同努力的根源所在。

2007年,桃坑乡作为洮水水库主要淹没地,有1733户,7146人需移民搬迁,广大客家乡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支持洮水水库建设,陆续搬迁至茶陵城南的桃江社区、虎塘社区、大窝里社区等聚居点。

不知不觉间,部分桃坑客家人定居茶陵县城已十年有余。跟若干年前迁徙到桃坑的先民一样,作为南方民系的一支独特分支,这群被认为是“客”的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适应着新的环境,也延续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