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设计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3

语文课堂导入设计之初探

胡涛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一、探求真知,导入设计要有知识性

课堂导入的第一要素是知识性,即要以课堂导入所涉及的知识点为主线,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方式,设计出一些有趣而又不失重要的问题和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导入和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导入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又能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让学生通过对过往知识的回顾、感悟,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从而快速地进入新知识学习。例如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往读过描写春天景致的诗词有哪些,诗人杜甫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中是怎样描绘春的?春天年年如约而至,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二、激发兴趣,导入设计要有奇思妙想。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浅入佳境。一篇课文的导入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美感,导入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入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富有美感。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欲望,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波涛汹涌、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设计导入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理解,用自己的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拉近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入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四、了解导入设计特点,破解导入设计方法。

(一)悬念式导入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渴望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思考始终是从提问出发的,老师可在课堂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句恰当地提出一个或几个启发式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产生学习动机、建立知识联系、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求知欲就能从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入:“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和同学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二)情境式导入法。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饱满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

,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有一次在指导写《我心目的父亲(母亲)》这一作文题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回答:孝敬父母。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于是我联系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在我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我的这番声情并茂的开场白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几个学生的眼角湿润了。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三)激疑促思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例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教师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当年的罗布泊周围物种丰富,草木繁茂,如今已是荒草遍地,白骨堆堆,美丽的仙湖已径干涸,从我们的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学生们看了这一组组画面后,扼腕叹息。运用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要探求文本中“到底是哪些因素使美丽的罗布泊消失的呢?”还可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人类该怎样去保护本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家园呢?”。导入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以问导人,为什么世界上红色的花是所有颜色的花中最多的?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因此有了探究欲望,“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激疑促思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四)温故知新法。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的导入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引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如教象虎一文时,标题中的“象”字,解释为“模拟”,我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中也有相同的解释,经我的启发,学生说出了“核舟记”中的“罔不因势象形”中的“象;再如学习去私时,对“去”字的解释做了梳理,让学生巩固了它的另外两个解释“距离”“离

(五)作品作者评介法。选入教科书的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精品,相当一部分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艺术丰碑。还有些范文作者更是文坛大,是名垂青史的大手笔。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史记》、《红楼梦》等等,都是令人折服的。讲授此类课文,教师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我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开场白:“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在诗中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指李白,杜指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而‘诗史’的代表作品是六姊妹花‘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最艳丽、最芬芳的一朵花当属《石壕吏》。《石壕吏》妙在何处?它为什么能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六)媒体介引法。此法是借助有关媒体导入课文,使课堂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其中,利用艺术手段引入课文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说:“艺术能够……好像天赐的恩宠似的来激发我们的心情。”音乐情境美术情境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以先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讲《出师表》,不妨先看看三国地图;教《皇帝的新装》,可以先听根据该文改编的相声。直道驰马,曲径通幽。媒体正是为了“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领会作品的意境,丰富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的确,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之法远不止以上这些,可视情形使用,而且,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导入法也无定数,可此可彼。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新课导语设计上,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

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教师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浩海中尽情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