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双向融合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3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双向融合探索

项丽莺 王金铭

浙江树人学院杭州,310022

【摘要】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的双向融合探索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思政课教学中的双向融合的可能性,以及教学内容双向融合设计,既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又要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改变“重知识技艺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一举两得。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环境艺术设计 双向融合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意见。强调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所以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的双向融合探索自然成为一种趋势。

一、双向融合的意义及可能性

1、思政课的意义和总体要求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强调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强调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

2、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2】

环境设计的美育功能: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生活美好而进行的艺术设计实践,无论是形式之美还是方式之美或是意境之美,都是一个时代、民族、社会、地域“生活美”的 物化形态和空间形态。任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都应遵循“功能美与精神美的统一性”。环境艺术设计创造宜人的内外部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是一个以美育人的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使命: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的方式。是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是思想、精神、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所以艺术设计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如何使艺术设计与文化融合的更好,尤其是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艺术设计的展现方式,同时在传承、发展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我国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发环境恶化问题,而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因此,环境设计是通过“自然、人、社会”三者和谐一体的实践以此来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双向融合的可能性

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内在的蕴涵思政教育内容,如通过作品展现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而几十年的思政教学经历,每次的学生教学反馈中,总有一个学生观点不会缺席:那就是思政课大道理太多,趣味性不够,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政课教学中,怎么通过艺术设计相关案例分析来达到思政课的实效性尤为重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对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研究,启发学生思考艺术与人生的关联,探讨艺术对个体的意义;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时代的互动,探讨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思政课的意义和总体要求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的解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思政课教学中的双向融合是可以自洽的,得以双赢。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双向融合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既要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又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只有结合思政课的总体要求和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双向融合既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又可以达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改变“重知识技艺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一举两得。

1、以美育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
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思政课的美育内容,从艺术作品美的角度展开思政课教学,应该是学生接受度最高的美育方式,是开展美育教学最便捷最高效的主渠道[3]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的基本内容里有爱国的2个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思政课该内容可以由学生们自己从艺术角度、美的角度讲值得我们热爱原因。从学生们自己专业角度讲爱国,首先就可以让他们讲得更有自信,让他们有去尝试可以比思政课老师讲得更好的勇气。从某种意义上的真正的教学相长。要从生态美学角度讲好热爱的因由,学生势必需要了解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山川河流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深入挖掘和研究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尝试;同时这些积累又可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素材。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大好河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作品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责任,推动绿色生态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再如深入挖掘和研究当地文化资源,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使作品体现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再比如参与城市美化、社区环境改善、美丽乡村等公共艺术项目,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增添更多艺术色彩和文化底蕴。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他们利用艺术设计的力量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力量。同时他们的爱国精神也达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强国之行的统一。

2、以文铸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如何在本章内容中两者的双向融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今世界进入了文化多元化时代,文化因多元化而精彩,但也被称为容易出现文化拔根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很容易被冲刷衰落,也容易失去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在这样背景下,今天的我们深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文化上将走向何处?我们是否还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在哪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我们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践行,开始寻找探索中国文化之根的历程,寻找坚固中国文化之根的路径。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本章的思政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度融合,鼓励他们利用外出写生或者旅行中,深入了解当地自然、建筑、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探究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及核心思想,并将之进行有效整合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通过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广大社会公众更好地接受与认同当地文化,从而发自内心地继承与弘扬地域文化,真正意义上达到推动文化发展的目的。

3、以德润人 ,改变“重技艺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全面系统的深刻阐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制造及创造强国梦想的强大精神支柱。工匠精神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的技术人员所拥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就是敬业。同时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天然契合度,是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诉求【4】。工匠精神必然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以工匠精神为桥梁促使在思政课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中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以德艺双馨的环境设计者的优秀设计作品的入手,讲述他们的爱自己所做的乐业精神、勤奋刻苦顽强的勤业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精业精神。以此改变“重知识技艺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促使年轻的艺术设计者向德艺双馨的境界前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就不能“照本宣科”,只有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给学生提供“色香味”俱佳的精神食粮。

三、双向融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学科交叉的难度较大:艺术设计和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教育,学科交叉的难度对于思政教师来讲较大,在教学实践中,面临如何点评和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题讲时因艺术设计方面的缺乏而导致引导不当,反而出现反向作用问题。

对策:思政教师加强和艺术设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同设计跨学科课程,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开发适合的教材和案例,确保思政内容与艺术设计课程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补充。

2.学生接受程度不高:由于思政课程的性质,部分学生可能对思政内容产生抵触或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度和热情不是很高,出现对布置下去的主题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策: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结合艺术设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责任感,提升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_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张绮曼. 环境艺术设计与创新[C]. //“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121-127.

【3】教育部 .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 体 艺〔2019〕2 号[A/OL].(2019-04-02)[2022-03-29]

【4】梅笑雪. 高校设计学科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需求及对策[J]. 教育与考试,2023(5):75-81. DOI:10.3969/j.issn.1973-7865.2023.05.013.

【5】支芙蓉.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研究[J]. 环境工程,2023,41(3):后插23.

【6】张艳河、高阳、马宏林《设计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7】周芳,张丽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生态审美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67—69.

作者简介:项丽莺,女,汉,浙江缙云,硕士,副教授,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单位:浙江树人学院

王金铭,男,汉,浙江富阳,硕士,教授,方向,图像处理、压缩感知、深度学习,单位:浙江树人学院

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课程(浙江树人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成果(浙教办品(2021)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