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悉田

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960医院  血液病科 山东 济南 250031

摘要: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针对20221月至20237月期间,在我国某三级甲等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89例血液病患者,本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与不良反应调查表,全面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涉及389例接受造血干细胞输注的患者,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1%121/389)。在异体移植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4%97/285);自体移植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24/104)。不良反应事件中,心血管系统事件发生率最高,共计89次,占所有不良反应事件的52.3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移植类型、干细胞来源、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度,CD34细胞数、输注速率等因素影响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均P<0.05)。结论 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受到年龄、骨髓干细胞输注、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全相合以及干细胞输注速率等因素的影响。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我国西安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髓移植中心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纳入标准包括:患者已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且病历资料完整,涵盖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度等相关信息。排除标准为:预处理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衰、感染性休克等,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正常完成造血干细胞输注。本研究已获得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一般资料

(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和诊断;(2)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关资料:涵盖移植次数、移植类型、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供受者亲缘关系、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度以及供受者AB0血型相合度;(3)输注产物相关资料:包括干细胞总体积、CD34°细胞数和总有核细胞计数;(4)输注过程相关资料:涉及干细胞输注时间(定义为实际进行干细胞输注的时间,不包括两袋干细胞之间的时间,以分钟计算)和干细胞输注速率(定义为每分钟输注的干细胞体积)。

1.2.1.2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评定:不良反应(ARs)指患者在干细胞输注期间(自输注开始至输注后1小时)所发生的各类反应。本研究依据常用不良反应标准5.0制定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调查表。表格涵盖各类不良反应表现,具体包括:(1)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等;(2)呼吸系统:如胸闷、呼吸困难、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等;(3)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4)神经系统:如头晕、头痛、抽搐、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等;(5)泌尿系统:如血尿、肾绞痛、急性肾损伤、排尿困难等;(6)皮肤:如皮疹瘙痒、皮肤潮红等;(7)其他,如发热反应等。该调查表在三位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要治疗方向的主任医师及两位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的副主任护师的审订下予以采用。

1.2.2资料收集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我国西安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髓移植中心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住院号查询,该查询工作由3名研究者承担。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他们依据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不良反应调查表,充分利用医院病历资料管理系统及数字化病案系统,确保了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3质量控制

在研究数据收集之前,全体研究人员须接受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仅在通过考核后方可参与本研究。此举旨在确保数据收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降低人为因素对数据产生的偏差或错误。在数据录入阶段,采取双人录入、两次核对的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若发现错误或差异,研究人员需予以解释并立即进行更正。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并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M(P,P)表示,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总共涵盖了389名参与者,其中包括285名异体移植患者,104名自体移植患者。其他一般资料请参见表1。

表1异体移植与自体移植血液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

体重

诊断

异体移植

285

141/144

34.92±13.20

58.73±13.53

169/62/5/143/0/6

自体移植

104

62/42

39.08±12.74

62.89±11.07

0/5/82/0/16/1

统计量

3.141

2.773

2.814

357.277

P值

0.076

0.006

0.005

<0.001

2.2造血千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共有12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ARs),发生率为31.11%。其中,97例异体移植患者发生ARs,发生率为34.04%;24例自体移植患者发生ARs,发生率为23.08%。考虑到存在同一位患者发生2种及2种以上ARs的情况,ARs发生总次数为170次。就发生率而言,心血管系统ARs位居首位,占总发生率的52.35%。进一步比较异体移植与自体移植患者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ARs发生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2。

表2异体移植与自体移植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次(%)]

组别

次数

心血管系统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呼吸系统反应

发热反应

泌尿系统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

皮疹、瘙痒

异体移植

135

75(55.56)

19(14.07)

10(7.41)

15(11.11)

4(2.96)

8(5.93)

4(2.96)

自体移植

35

14(40.00)

0

10(28.57)

3(8.57)

6(17.14)

2(5.72)

0

X2

2.696

11.993

0.016

7.696

<0.001

P值

0.101

0.014

0.001

0.899

0.006

0.999

0.582

3讨论

3.1造血千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现状

研究成果表明,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急性反应(ARs)的发生率为31.11%(121/389)。在各类移植中,异体移植的ARs发生率为34.04%(97/1285),自体移植为23.08%(24/104)。ARs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同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发热反应等症状,心动过缓、皮疹瘙痒等反应较少见。与VIDULA  N等学者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ARs的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本研究对象包括恶性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且患者平均年龄较小有关,深低温冻存细胞保养液保护剂二甲基亚砜是导致输注过程中并发高血压、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二甲基亚砜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冻存细胞保养液保护剂。已有研究提出了二甲基亚砜的替代品,可用于人类造血干细胞的冷冻保存。另外,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供体的血浆同种异体抗原有关。

3.2造血千细胞输注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年龄大

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造血干细胞输注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Rs)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异体移植还是自体移植患者,发生ARs组的年龄均高于未发生ARs组,年龄较大是造血干细胞输注发生ARs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减退和衰弱等现象有关。因此,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高龄患者,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加大生命体征监测力度,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以确保干细胞输注的安全性。

3.2.2干细胞来源(骨髓干细胞)

研究成果表明,骨髓干细胞与外周血干细胞输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s)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骨髓干细胞的ARs发生率较高。这一研究结果与KEDA K等人的研究相吻合,他们的研究指出,在所有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骨髓移植受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最高。输注较大容量的血液制品会增加患者发生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的风险,表现为高血压、胸闷等症状。由于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输注容量较大,相较于其他干细胞来源,其可能是导致ARs频繁发生的原因。因此,在骨髓干细胞输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阳性症状,并预防性应用解热镇痛药、利尿剂、降压药等,以降低ARs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芳,沈王芳,黄馨睿等.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12):2036-2039+2085.

[2]陈会友,田兆嵩.造血干(祖)细胞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5,(02):177-180.

[3]王相华,徐健.自体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8例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