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小学低年级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陈丹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丝路学校  7100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与现实的联系,加强实践性,使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个牢固地认识,并能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又是在生活中运用的。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1.转变理念,引进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限制,面对较为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缺少足够的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单向灌输,仍然采取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与无力感,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愿思考的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也差强人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更好地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同时,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也发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有趣,能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积累经验,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时间”概念,但是还分不清楚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不能准确地认、读、写准确的时间。由于低年级学生的专注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全程采用口头授课、板书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应转变个人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片段引入课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乐于探索新知。如收集生活中的各类钟表图片,有电子钟表、闹钟、手表等。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对钟表的探索兴趣。接着,通过猜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引导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钟表,进一步明确时间概念。最后,通过仔细观察钟表学具,了解钟表上共有12个数字、12大格及3个指针。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在观察、探索、交流、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处处皆数学。

2.剖析教材,从教材过渡到生活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提炼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知识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教师用心研究、挖掘、整合、提炼,就会找到与生活联系的切入点,攻克知识难关,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架构。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内容时,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这些形状的物体随处可见,教师可采取实物辨认、生活游戏等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有奖竞猜”“物品归类”“摸一摸”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首先,以“有奖竞猜”的游戏导入,引导学生指认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盒子、房子、橡皮擦、书、魔方、便利贴、蜡烛、铅笔、杆子、足球、篮球等,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对物体和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基本分辨出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接着,组织“物品归类”的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适当地归类,如笔盒可归类为长方体。此项归类训练,帮助学生认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名称,感知它们的特征,并学会辨认这几种物体的形状。最后,开展“摸一摸”的游戏,即摸一摸身边的书、桌子、笔盒、铅笔等各种物品,通过触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活素材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贴近生活的场景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趣味化的生活情境更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发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合理利用生活化资源辅助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

例如,教学《位置》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基本含义,并感受它们之间的相对性,同时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情境图开展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在地里忙着收庄稼,小松鼠忙着摘松子。教师提出问题:“看他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在谁上面?谁在谁下面?”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农民伯伯在下面,小松鼠在上面。”教师再次追问:“如果是站在农民伯伯的位置,该如何描述呢?”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小松鼠在农民伯伯上面。”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位置,思考“小松鼠在上面,小松鼠在下面”这样的描述是否正确,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下”方位词说明小松鼠的具体位置。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知道了对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就会相应的发生改变。接着,设计“听口令,摆一摆”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按照口令执行动作。如让学生先将数学书摆在桌面上,然后将数学练习本摆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将铅笔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的方位关系。在活动探索中,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上与下”的关系及其相对性。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让学生能将空间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便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数学比比皆是,如果教师用心发掘,一定会发现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再将生活实例和生活情境适度引用和整合,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对身边生活的再次认识。总之,生活化教学把深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用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玉海.小学低年级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04):69.

[2]宋玉玲.小学低年级段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索[J].天津教育,2019,(33):26-27.

[3]卜凤琼.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J].学周刊,2019,(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