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训练改善注意网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3

正念训练改善注意网络

汪春楠

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特质正念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关注当下,监控和觉察此时此刻,二是以不评判、接纳、平静的态度看待当下的经历。特质正念的核心成分是注意,而注意是包含了警觉、定位和执行控制等多种子成分的注意网络。正念训练能够提高被试的特质正念水平,提高警觉和定位注意网络的功能,但对执行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特质正念;正念训练;注意;执行功能

面对当下社会广泛的压力问题,正念这一结合了古老东方哲学和西方心理治疗思想的心智训练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减压手段。与正念相关的特质正念和正念训练也在近年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特质正念包含两个特征,一方面倾向于关注此时此刻的经历,同时对当下经历的一切保持接纳的态度。Baer(2019)认为这两方面分别对应“正念是什么”(注意监控),以及“正念的方式”(接纳的态度)。注意监控帮助冥想者注意到自己的情感和状态,接纳、平和的心态有助于对这些经历保持平静和无偏见的态度,无论他们或喜或悲。一般使用自我报告量表测量特质正念,例如正念注意意识量表和五因素正念量表。因为特质正念对个人幸福感的益处,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特质正念的研究,研究发现特质正念与自我报告的焦虑、抑郁、压力、内耗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情绪管理正相关。

目前在特质正念的研究领域,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聚焦于认知注意过程的研究,二是围绕幸福感和临床研究话题的更宽泛领域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领域的整合度逐渐提高。特质正念的研究课题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较大,一项综述指出,关于特质正念的研究可能因社会文化影响而调整研究侧重点。

正念训练能够提高个体的特质正念水平。正念训练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存在感模式,当下时刻聚焦于注意和内感受性;(2)情感模式,聚焦于感恩、同情、亲社会动机和处理消极情绪;(3)视角模式,聚焦于元认知,并采取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培养存在感的模式包括经典的冥想技术,例如以自身为对象的呼吸冥想和躯体扫描。相比之下,培养情感和视角的模式以主体间为目标培训社会情感和社会动机。而注意系列的正念训练又分为聚焦注意和开放觉察。聚焦注意涉及对注意对象的狭窄的、持续的注意,注意对象可以是内部的(如呼吸)也可以是外部的(如声音),而开放觉察涉及采取广泛而开放的方式关注注意对象出现的经验。流行的临床正念冥想典型地整合了聚焦注意和开放觉察,例如基于正念的减压和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

正念的核心成分之一是注意,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注意是复杂的认知过程的集合。解释注意系统的一个著名的整合理论是注意网络模型。注意网络系统将注意分成3个子成分:警觉网络、定位网络和执行控制。警觉被定义为达到并维持警觉状态;定位是指从感觉输入中选择信息;而执行控制被定义为解决反应冲突。三个网络分别对应不同的解剖脑区:警觉网络与蓝斑、额叶皮层和右侧额叶脑区有关,定位网络与上顶叶、颞顶联合区、额眶区和上丘脑有关,执行控制网络与前扣带回、前额叶和基底神经节有关。

为了测量注意网络,2002年Fan等人将线索范式与Flanker任务结合发明了注意网络测试范式。ANT范式中箭头出现在注视点上方或下方,箭头可能方向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任务要求被试判断中间箭头的朝向。通过被试在比较不同线索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来测量三种注意网络的效率。警觉网络的效率是无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减去双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定位网络的效率等于中心线索条件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空间线索条件的平均反应时。冲突(执行控制)的效率等于所有线索条件下不一致flanker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减去一致flanker任务的平均反应时。研究发现三个网络之间的功能独立且不存在交互作用。因此,基于正念与注意的关系和注意网络测试的便利性,一些正念研究使用该范式。

但是,目前正念研究领域采用ANT范式的研究还不多。一项元分析检验了基于注意的正念的潜在注意机制,纳入了87项研究正念训练对注意网络或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其中一部分研究采用ANT范式研究正念。结果发现,正念训练之后,一般注意能力及其子成分警觉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功能都改善了,而执行控制的抑制和刷新能力也提升了。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果说明正念训练促进了部分注意能力而非全部注能力的改善。但是,该元分析也指出一些局限性,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到更广的年龄范围,纳入的文献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而非仅有ANT,因此,需要进一步更小范围的元分析加以验证。另一项研究探究了正念训练对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个人幸福感和职业能力的干预效果,对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的28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干预,干预前后均采用自我报告量表测量被试的反刍水平、特质焦虑、正念水平、情绪管理困难和自我同情,也采用认知测试测量被试的注意和执行功能。结果发现,与干预之前相比,干预之后学生自我报告的反刍、对压力的情绪反应、情绪管理困难显著下降,干预之后正念水平和自我同情显著提高。而且,在两种认知测试中,学生的执行控制功能在后测中显著高于前测,由Stroop任务测量的认知灵活性也有中等程度的提升。虽然该研究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惊人的一致,但是研究存在一个很大的失误,由于招募被试难度大,所以最初设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单一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而且原计划的8周正念训练也缩减至短短两周,这使得本次研究变成了非实验设计。另外,在繁忙的学业压力下仍能参与并坚持完成实验的研究生被试,他们想要减轻压力的动机可能比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更加强烈,执行控制功能也可能更好,这些都是能够影响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结果是否可靠需要通过更加严谨的重复实验来验证。

除了改善注意网络的子成分之外,正念训练有着更加广泛的益处。研究发现正念训练能够改善注意能力,提高个体的特质正念水平,帮助个体减少认知偏差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长期的正念训练能够提高个体的时间知觉准确性、降低个体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也有研究发现正念训练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系统和非运动系统功能,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基于正念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成年患者,也能降低干预后的抑郁和执行功能障碍水平。

虽然正念训练对初级的认知功能(例如,注意)和自我感知(例如,自我报告的情绪压力)有着显著的改善效益,但是,对于高级认知功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就执行控制而言,多项元分析发现正念训练对执行控制的改善仅有小到中等的效应。对比不同类型正念训练的效果,发现所有类型的正念训练都能有效降低自我报告的压力反应,但是只有基于社会情感和认知的主体间正念训练才能减弱社会心理压力应激反应。

因为正念训练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正念训练这一特征给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一些实际性的困难。第一,被试招募困难且易流失。第二,样本量普遍较小,导致分析结果效应量不足,这一点对于针对特殊被试的研究更为严重。第三,研究方法异质性大,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可重复性较低,元分析偏倚大。我们亟需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改进该领域现存的研究问题。

以下方法也许有助于解决部分研究问题。首先是被试招募的问题,研究应该使用大样本以尽量较少被试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是训练方式的问题,基于正念训练的较长周期,需要被试重复多次参与,每天来实验室参加正念训练可行性不高,最好的方法是让被试在实验室之外做正念训练,而且有研究表明正念引导手机软件确实能够有效地帮助被试参与正念冥想,且通过这种方法能降低被试的抑郁水平。但是,实验室之外的正念训练存在一个出勤率真实性的问题:被试是否如实参与了正念训练?还是假装参加训练而实际上做了与训练无关的事情?有一个可行的控制方法是,使用正念自评量表,例如MAAS和FFMQ,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一次被试的特质正念水平,比较两次测试的差异,剔除那些未真实参与训练的被试数据。最后,研究方法也许会随着研究的发展而逐渐趋于整合,元分析应针对较小的切入点以便得出证据确凿的结论。

参考文献

[1]Baer, R. (2019). Assessment of mindfulness by self-repor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8, 42–48.

[2]Baer, R. A., Smith, G. T., Hopkins, J., Krietemeyer, J., & Toney, L. (2006). Using self-report assessment methods to explore facets of mindfulness. Assessment, 13(1), 27–45.

[3]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et al.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4]Brown, K. W., & Ryan, R. M. (2003). The benef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848.

[5]Cásedas, L., Pirruccio, V., Vadillo, M. A., & Lupiáñez, J. (2020). 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Enhance Executive Contro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Adults. Mindfulness, 11(2), 411–424.

[6]Desbordes, G., Gard, T., Hoge, E. A., Hölzel, B. K., Kerr, C., Lazar, S. W., et al. (2015). Moving beyond mindfulness: defining equanimity as an outcome measure in meditation and contemplative research. Mindfulness, 6(2), 356–372.

[7]Duraney, E. J., Schirda, B., Nicholas, J. A., & Prakash, R. S. (2022). Trait mindfulness,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depression in inp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Multiple Sclero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 59, 103651.

[8]Engert, V., Kok, B. E., Papassotiriou, I., Chrousos, G. P., & Singer, T. (2017). Specific reduction in cortisol stress reactivity after social but not attention-based mental training. SCIENCE ADVANCES, 14.

[9]Fan, J., McCandliss, B. D., Sommer, T., Raz, A., & Posner, M. I. (2002). Testing the E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of Attention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3), 340–347.

[10]Hommel, B., Chapman, C. S., Cisek, P., Neyedli, H. F., Song, J.-H., & Welsh, T. N. (2019). No one knows what attention is.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81, 2288–2303.

[11]Jha, S. (2021). Understanding mindfulness outcomes: A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 of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8(1), 29.

[12]Josefsson, T., Lindwall, M., & Broberg, A. G. (2014). The Effects of a Short-term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 on Self-reported Mindfulness, Decentering, Executive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Examining Unique Mindfulness Effects and Mediators. Mindfulness, 5(1), 18–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