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7
/ 2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甘华杨徐凯 (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目的探析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作用。方法:实验对象为我院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共100名,分成两组进行相关指标对比分析,实验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并予以不同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每组病人人数为50名,治疗手段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以及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对比指标为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指标。结果:调查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指标,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小组病人的数据更优(P<0.05)。结论: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损伤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髓内钉内固定技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有效率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骨折,病变部位是肢体,而外伤则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于肢体,造成骨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损,从而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1]。由于多数患者骨折处软组织覆盖度低,且血供相对缺乏,导致骨折愈合周期较长,且保守疗法疗效欠佳。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类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肢体长管状骨损伤骨折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2]。髓内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和预后各有不同。本研究选取诊断为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病人,并将其与钢板内固定法进行对比,以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本研究选取了本院的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各种治疗方法对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效果。病人数量为100名,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验,治疗手段也有所差异,从2022年8月开始,到2023年8月结束;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别很小(P<0.05)。基础资料:这些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的性别比例59:41;病人年龄最大为63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为(42.63±3.55)岁。

入选条件:①所有的体检项目都是在该医院完成的,所有的检查都证实了肢体长管骨折的诊断;②各项重要指标如血压、心率均保持平稳;③神志清楚,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④ 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可以参加本项目。

排除标准:①原发呼吸道疾病如严重肺炎、慢性支气管炎;②检测血液病,如血友病、凝血功能紊乱;③多种原因可引起患者的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异常;④有手术禁忌症。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手术前的影像学表现,确定骨折部位;方法:采用硬膜外阻滞,在骨折端作纵形切口,分离周围组织,加强腓总神经和桡神经的保护,在骨折端放置一块钢板,用2-3个合适的螺钉固定,冲洗伤口,缝合。

观察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方式:在全麻下,在骨折端作纵长5 cm的切口,游离、保护周边神经,将骨折端完全显露,在大关节上开一个小口,放置导针,通过床边 C臂透视机观察骨折端的状况,并将其复位,在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后,放置导针;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髓内钉进行固定;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用螺钉锁住,冲洗伤口,然后缝合。两组病人在手术后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1)术后总出血量、初始下床时间、负重运动时间和住院天数等各项指标的比较。(2)对各种术后并发症进行医学追踪,对术后3个月有无伤口感染,神经损害,骨愈合不良,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进行跟踪。

1.4统计学方式

数据使用SPSS20.0系统处理,所得到的两组患者的数据行t检验,以士s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指标进行对比

在治疗后的观察组手术疗效指标较优(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疗效指标对比(士s)

组别

术中失血总量(ml)

术后初始下床时间(d)

术后负重运动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

观察组(n=50)

80.76±3.26

6.78±2.57

9.46±1.10

7.68±1.50

对照组(n=50)

128.96±3.58

8.47±3.18

12.43±1.52

9.69±1.53

t

70.3908

2.9227

11.1930

6.6333

P

0.0000

0.0043

0.0000

0.0000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伤口感染

神经损伤

骨愈合不良

关节功能障碍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0

0(0.00)

0(0.00)

0(0.00)

1(2.00)

1(2.00)

对照组

50

2(4.00)

2(4.00)

1(2.00)

2(4.00)

7(14.00)

X2

2.0408

2.0408

1.0101

0.3436

4.8913

P

0.1531

0.1531

0.3149

0.5577

0.027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生物内固定技术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达到了良好的复位效果,降低了骨折端的复位不良、愈合时间延长、畸形愈合的风险,同时也保证了骨折端的力学稳定性,尽早恢复正常的血供,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3]。对于肢体长管状骨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钢板内固定;髓内固定是一种生物学内固定方法,它能在外伤处形成细小的切口,并在手术器械的辅助下,达到理想的手术视野,并在床边透视设备的辅助下,对骨折端的损伤进行实时监测,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髓内钉引导器固定等方法,可以改善骨折端的稳定性,避免螺钉松动、脱落等现象,达到理想的骨折端定位、对线等,促进骨折端的早期愈合,同时也能有效应对运动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力,为骨折愈合提供一个稳定的生物学环境。

钢板内固定是在骨折解剖复位的基础上,通过拉力螺钉和钢板将其固定在骨折端,但由于拉力螺钉的存在,导致骨折端血液循环不畅,不利于骨痂的生成;但是,钢板固定需要在较大的伤口下进行,这会对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和神经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视野,还需要将骨折段骨膜和肌肉分离开来,这样会增加手术的创伤,延长病人的康复时间,还会加重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意愿也不高[4]

本研究发现,两组病人在多项指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髓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不容易出现骨折移位等现象,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工作。手术创伤小,有利于保护周围的神经,不形成大的疤痕,病人容易接受。在髓内钉后应用压力锁定装置,可以避免螺钉的松动和移位,且由于锁定螺钉的臂长,使其所受的应力更小,从而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理环境;该方法可使骨折中心自动复位,缩短了骨折愈合的时间,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和进行负重运动。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骨折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微创、快速、有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其荣.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J]. 中外医疗, 2023, 42 (20): 44-47.

[2]郑琎喆,张根生,刘杨洋等.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疗效分析 [J]. 生命科学仪器, 2022, 20 (S1): 71.

[3]邓颖全.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J]. 智慧健康, 2022, 8 (07): 45-47+51.

[4]陈松杰.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效果 [J]. 黑龙江中医药, 2021, 50 (04):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