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1
/ 2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张亚平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

引言

加强大学的思政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培养有理想人才,是现在高等学院的基本使命和职责。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中进行教导,促进学生学习各种课程和思政教育,产生共同教育效果的主要体现。课程思政属于课程观,不是单纯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同时组织一项活动,把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育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实行立德树人的目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设三全教育人的大思政结构,实践教学计划,思念教育者,体现共同培养的功能。要有效提升大学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和育人的质量效果,需要及时革新大学的共同培养路线。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面临的难题

1.1协同认识不到位,协同效果不明显

在理念上,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关系认识不到位,未能认识到二者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准确,缺乏整体协作的意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多还处于各自奋战的状态,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1.2协同育人缺乏统筹管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实践中,高校缺乏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纵向和横向的统筹管理,管理“碎片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难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1.3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契合协同育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评价的重心应在教学过程,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大多沿用重“量”轻“质”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旧体系,难以契合协同育人的评价需求。

2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2.1.协同育人主体定位模糊

现如今高校教材内容与育人之间存在明显界限,不利于学生们的成长,所以高校必须加强两者协同育人的意识教导。从管理机制来看,责任人不是很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协同育人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中缺失。基层教学组织在育人组建过程中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教育工作者德育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升,育人培训工作没有实现常态化。在育人建设实践中,很多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对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存有焦虑与为难情绪,很显然这种教学难以做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片面注重知识传递,无视价值塑造。

2.2.考核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方式评价机制,调动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性,要不断的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使其贯穿到所有人才培养体系中。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增加考核内容,形成监管评价机制,明确课程思政的落实程度,要随时更新随时实时记录,做到早发现问题,寻求最科学,最有效的策略,以评价机制的方式,规范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模式,构建全新的思政教育机制。其次,要构建切合实际的评价机制,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教师评价为核心,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专业教师挖掘并渗透思政理念、方法及知识的质量进行评价,对思政教师引领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育活动进行评价,使教师在评价中反思,在评价中成长,以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如何实施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3.1.凸显课程价值

在国内大多高校的课程体系拥有全面性、多元性的特点。但是每所高校的课程体式都存在一些差异,不同的课程体系又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差异,不仅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阐述质量,更是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这样对学生的学业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不同课程与课程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价值差异,致使课程之间的作用方式、育人功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譬如教师在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时,应注重对课程知识的引领,在衔接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确保课程价值得以保留,以此使课程思政发挥多样性、多元性的功能和价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的质量。简而言之,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利用“立德树人”的方式,使不同课程的价值得以彰显。

3.2.以制度保障,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是建设“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建设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实施,需要加强顶级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者制度体系。

各大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统筹协调、学部实施推进、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模式,使思政教师充分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团结合作作用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育设计和教育评价等环节。

3.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所有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所有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其次,各高校要注重校际间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交流,优质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再次,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和教研,促进协同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

3.3加强网络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在引领和带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攻占的教育阵地,尤其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根据专业教师对思政理念、思政方法、思政知识的渗透程度、质量和效率,明确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思政教育的新目标,进而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与节奏。然而由于课堂教育在课程时间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思政教师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无法及时地优化思政教学体系。对此,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开展灵活自由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使思政教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能够根据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进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泛在化”的特征及特点,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学习思政知识,使思政教育真正地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课程思政延伸了思政教育的育人范畴,而思政教育则巩固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因此两者拥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因此高校要想真正地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究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协同机制为导向,从课程资源,课程价值及网络教育的层面出发,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亚.办好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课[N]. 经济日报,2020.12.15(11).

[2]吴薇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1):210-212.

[3]王丽娟.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纵向推进,横向融合”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7):41-44,50.

[4]李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