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象美中的哲学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古诗词意象美中的哲学思想

张嘉恩

440403199610049260

摘 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其语言简练、寓意丰富,擅于借助意象对自然、人生、社会、宇宙进行形象化地表达。通过品鉴古诗词的意象,可以发现其蕴含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展现出形影之象、无穷之势,矛盾之常的美,指引人们躬行践履,不断追求真理。这不仅让古诗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还赋予其深厚的哲理性。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哲学;哲学思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传承源远流长,在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古诗词语言简练、寓意丰富,借助意象对自然、人生、社会、宇宙进行形象化表达,把情感寄托于意象之中,隐含意境之美,又饱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修身养性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学习。

一、古诗词意象美中的辩证唯物论,展现自然之美、变幻之美、天道之行。

自然之美,即强调的是世界的物质性。古诗词中出现的大多意象是自然景观,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追溯战国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天问》,发出“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感叹,追问天地的产生,又道“日月安属?列星安辰?”,用“日”“月”“星辰”作为意象代表自然,表现作者对宇宙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体现“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哲理。又如贞观时代的诗僧——寒山,在天台山作一首《杳杳寒山道》,首联“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写山、水意象描绘出天台山深暗幽远的景象,加上使用叠字“杳杳”“落落”更突出寒山的深幽、空旷。次联“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借助意象“鸟”来反衬山中冷寂、幽静之美。三联“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是写山中气候,意象“风”“雪”烘托了环境的冷峻,再用叠词“淅淅”“寂寂”展现了风、雪的动态之美。回顾整首诗,诗中的意象有山、水、风、雪、鸟,作者把天台山的客观景象如实描绘出来,揭示“世界的物质性”哲学道理。

天道之行,此处“天”指自然万物,“道”指规律。天道之行,是要遵行自然规律来行动、做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东坡居士苏轼因政治上反对变法,得罪权贵被贬密州,中秋望月怀念亲人时作《水调歌头》,诗中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绘意象月亮美轮美奂的变化规律,联想到人生也有欢聚、离别之时,含蕴对个人身世浮沉和离合悲欢的感喟,进而上升到对自然宇宙规律的认知和人生思考的高度。与此相似,描绘自然万物生长衰退变化规律的有李白的《日出行》,一句“日出东方隈”说明意象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再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表明意象草木的繁茂和凋零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时既不用感谢谁,“落”时也不用怨恨谁,万物都有自己的兴盛和衰歇,这正对应“运动的规律性”哲学道理。

二、古诗词意象美中的唯物辩证法,展现形影之象、无穷之势,矛盾之常。

形影之象,“形”是物体的外在轮廓,是以客观物体为前提的,只有物体存在才有“影”,“形影”是指形体和影子,[1]两者相依并存,密不可分,故此处延伸意指“联系”。哲学上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等表现。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写竹子、桃花、江水和鸭子这几个意象勾勒出初春的美景,也道出江外的竹林、江岸的桃花、江中嬉戏的鸭群与春天之间的联系,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同样写季节,唐庚一句“山曾不解数甲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绘出秋天萧瑟之景象。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计算年月,但通过树叶的凋落就知道秋天到来。作者抓住了意象落叶与秋天的联系,很好地表现了秋天萧瑟、凄凉之美。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揭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理。

矛盾之常,“矛盾”在哲学上即指对立统一,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常”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常言道“动中有静”,“动”与“静”形成对立,但有“动”即有“静”与之相对,互为存在为前提。诗人王籍或许早已领悟其中奥妙玄机,在游若耶溪时才巧妙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借助意象蝉与鸟的鸣叫衬托树林山涧的幽静之美,首创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蝉”与“鸟”的躁动与山林的寂静形成对立之势,但若没有蝉鸟的鸣叫声又怎晓得树林竟如此幽静呢?这恰恰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同是写游玩中所见景色,白居易的一首《大林寺桃花》首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隐含了深刻哲理。诗人登山时已是孟夏时节,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花)落尽的时候了,但在高山古寺中意外遇上了一片开始绽放的桃花,诗人并非因为遇见桃花而惊喜,只是意象花、桃花象征他渴望所见的春色、春光而已。同是四月,人间的花凋谢,山中的花却“始盛开”,足以说明其特殊性,此乃应和“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道理。

三、古诗词意象美中的认识论,指引人们躬行践履,追求真理。

躬行践履,是儒家的道德修养主张,即身体力行。[2]此处意指亲自实行,亲自去做,对应哲学中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就是实践,它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而实践又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例如《增广贤文》中有句谚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表面写意象水与鱼、山与鸟的联系,暗中却道明:只有临近水边,才懂得水中鱼性,只有靠近山林,才知林中鸟儿习性;倘若要想捕到更多的鱼与鸟,就必须身体力行。这正反映”实践获得认识,认识指导实践”的哲理。再如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律》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说明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诗句中的“浅”指出书本知识只是作为前人间接经验的总结,浅显不足,只有通过“躬行”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追求真理,哲学对于真理的定义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回望一生酷爱梅花的陆游曾写下《卜算子•咏梅》,用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赞颂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性。诗人写意象梅花从枝头飘零,即使落在道途,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泥泞或者尘土,但梅花的寒香的风骨仍然不会改变,仍旧会存留于世,这恰与真理相似,不因时而异,永远存在世间,可见蕴含着“真理的客观性”的哲学道理。对于真理,古人从未停止过追求的步伐,如屈原的《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接道明追求真理的路途很漫长,但他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结语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内容丰富、意境

浪漫,通过一个个意象展现千姿百态的美,还表现出哲学的思辨性与哲理性,散发璀璨的光芒。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优秀文化,学会发现古诗词中意象的美感,同时挖掘古诗词中隐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丰富哲理性。

参考文献:

  [1] 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 刘佩弦;常冠吾;刘振坤,徐华纲等主编;副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 方克立主编;卢育三,吕希晨,周德丰副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方克立主编;卢育三,吕希晨,周德丰副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