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留给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2

把课堂留给学生

张晓华

(镇安县职教中心 陕西省 商洛市711500)

内容提要:本文以一则语文教学案例作为质证,把自己对中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在事务中经验,在事务中学习”的教学理念,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以课堂为舞台,以自己设计、自己演练、自己展示,自觉比照和评价的模式达成教学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讲台  演练  编排

把一堂课的讲台完全留给学,如果说这是一种教学创新,还不如说是对惯于讲台之上“指手画脚”的师尊们的挑战。多年以来,我们尽管大谈教学改革,但实际上仍是教师摇唇鼓舌“满堂灌”。我们甚至不曾作过把讲台让于学生的设想:的确,这怎么可能呢,连讲台都给了学生,这还叫上课吗? 这实在是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课题。

笔者曾参与了一位年青教师语文课的设计与操作,感慨良多——

就可视角度而言,这堂语文课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台上台下全被学生占领,乃至整个课堂空间都成了学生放飞想像、挥洒智慧的平台。他们精心装点了教室的各个角落,备齐了涉及到的每样道具。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改编成了一个个小巧别致的节目次第出演。自始至终,学生主持、串接、应变、结语,各个环节、细节都关照到了,说是一堂课,实是一场演艺会。

把课堂变作会演,把教学变作演艺,这能不能叫作教改,能不能誉之创新,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理据: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个说法实际上将台上的效果与平日的努力作了辩证地概括,强调的是为了台上的精彩而在台下所做的功课。很显然,学生要到台上亮相表演,做到言谈流畅、举止潇洒,这之前的准备过程才是意义寄托者在。

具体说来,把老师上课变成学生演课,学生首先需要做的是把课堂内容的诗文改编为剧本,演绎成剧情,继而要分配角色进行反复编排、演练。于此同时,舞台的设计布置,道具的筹措备办,节目的审验导评。这一切并非一句话就能了事,更非一时半会就能出台展现。不经一番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不经一番互相联络、相互协助而不能结果。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会为着赢得台上的一点尊重甚或是喝彩,将不遗余力地去学习、查阅、理解、记诵、模仿、请教、求助。这当中学生将切身体验自己对知识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帮助的需要、合作的需要。为着需要去做事,其热情之高、自觉之切、心思之密、惜时之珍、团结之紧,必然达到空前程度。我办公室的紧邻就是一个试点班级,我亲见学生们兴奋地忙碌,深感学生们积极地努力。因此,可以说整个准备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和热情,而且迎合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更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从不同角度挑战学生的能力,每走完一个历程,学生能力和经验的获得是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的。

其次是多层面的关照了学情。每个学生出演节目都是根据自己理解课程内容的取向和深浅,或单独或合作编导而成。换言之,活动课中的节目,并非要在质量上计较,而关注于学生的参与。参与进来就有作为,在作为中自觉地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特长和不足。如此一来,不仅学生自觉自悟,也关照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同时为各个学生创设了体验成就的契机。课堂是开放性的,每个学生只要愿意都可借机展现才艺,而某些同学的天赋可能因此就会被发现、被肯定,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进取心。经验告诉我们:群体性活动本身所形成的氛围,往往具有某种强烈的激发甚至是激化作用,这种氛围若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它作用于个体,就会使个体情操受到陶冶,个体能力得到发挥,个体正义感也会被唤醒。我们就会有更多机会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可造之处。

其实.把讲台转换成舞台,把坐位转化为看台,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无形中兼备了考核与检阅的双重功用。每个学生势必要经受两种心路历程:一是评判者的心理, 二是被观赏者的心理。前者是审美、认知、品位、文学、胸襟等心理素养,后者是临场、应变、调控等心理品质。这对于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尤其是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老师虽未在台面上现身,却是整个过程的总设计师、总编导,但这种设计,编导并非颐指气使、三令五申,更不会耳提面命越俎代庖,只是利用适当时机以建议的形式给以暗示和引导,学生并不感到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逆反。老师自始至终隐在幕后,对学生的需要却心知肚明。这期间,老师做得最频繁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鼓励、鼓励、再鼓励,直至最后总结的时候也是以取得的成绩来加以肯定和激励的。

当然,及时到位、准确深刻的总结,才是这活动课的意义取得最大值的关键。这总结当然也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因为在这样的课堂内学生既是当事人又是局外人,既有当局者迷的体验,又有傍观者清的经历,自己相互比照,相互点评,得失自然分明。教师只是适时地补充或者作些必要的点拨而已。这样的课型,它的立意:在事务中经验,在事务中学习。即打破古板的教学环节,淡化课堂时限边界,改造原有的课时单元,取舍既定的教材内容,用好早读、自习、课堂及课余时间准备一堂演说,这“准备”虽非上课,但学生的“准备”其实就是积极、能动地自学。这种自学其容量、其热情、其效益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自学可比。从表面上看只是一堂语文活动课,而整个教学流程在于放手学生灵活地、积极地、能动地、自主地学习、发挥、创造、进而展示。它是动态地,持续地。换言之,学 生是在鲜活的亲历躬行中得到语文学习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当然,在尝试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做好全面沟通和指导,还需要创新方法,多做尝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