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中的“问”既精彩又有效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8
/ 2

教师课堂中的“问”既精彩又有效的研究

姓名:梁雅静 刘艳杰 许明月 徐晓光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新地乡营房村营房小学

单位邮编:068453

摘要:课堂中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知识面。然而,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深入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方式与效果,可以更好地理解提问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本文分析了教师课堂中的“问”既精彩又有效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问”;策略

引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此目标下,教师的提问作为一种传统而重要的教学手段备受关注,提问不仅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流方式,更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使知识内化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去对于教师提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和数量上,忽视了提问的质量与效果。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教师提问的深层次影响,即提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最终提升其学习表现。

一、利用“问”导入教学内容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课前导入问题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场景,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好奇心。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感,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以问题为引导,营造生动的情境,将学生从课堂中抽离到实际应用场景中,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场景,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情境化的提问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渐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期待程度[1]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假设你有一块正方形的蛋糕,你需要将蛋糕分给四个人,如何分配才最公平?”在此问题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实际应用和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实际理解。通过问题导入教学的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对分数的深刻理解,启发思考公平分配的原则,促使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对问题解决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利用“问”引导学习思维

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你认为我们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意义是什么?”或“这个数学公式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升其学科兴趣。同时, 利用递进的问题设计一个渐进的思考路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开始问一个基础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渐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促使学生逻辑思维的层层递进,使其更系统地思考问题,形成对知识点全面的理解[2]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提出引发好奇心的问题,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实际的情境或场景可以用到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以此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思考这些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使学习更有动力。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然后逐渐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或“创建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步是什么?”用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表面层次思考逐渐深入到统计概念的本质,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三、利用“问”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课堂中,情景模拟是一种极具效果的教学策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教师能够营造出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问题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实际生活,使学习更为深刻。当教师提出情景模拟问题时,实际上是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问“如果你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教师将学生带入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提升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小马过河》的故事教学为例,学生阅读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假设你是小马,想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在途中,你遇到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去,但松鼠却说河水深得很。你该如何决定是否过河?”通过该情景模拟问题,教师创造了一个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实际判断的情境,考虑老牛和松鼠的说法,同时思考是否相信他们的观点,以此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分析,培养其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采取试探性的行动,亲身实践判断河水的深浅,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解决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其判断,并在学生的思考中引导,提出深入的问题,例如“你会怎样确保自己的安全?”或“在没有听到小马妈妈的答案之前,你有其他的过河选择吗?”

四、利用“问”引发课堂讨论

教师用问题引发课堂讨论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与启发性,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启发讨论灵感,打开多元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与答案理解,激发多样化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通过适时的追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并引导更富有深度的讨论。通过设定开放性问题,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观点,从而形成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和共建知识的氛围。互动式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习品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过程中,教师提出争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悲剧原因进行思辨。例如,“你们认为小女孩的悲剧是谁导致的?由于社会的不公平,还是她自身的选择导致的?为什么?”以此激发学生对故事背后因果关系和社会背景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悲剧发生的原因。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深入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如果有人在小女孩卖火柴的夜晚给她一块面包,她的命运是否会改变?”用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中的社会和个体层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学生可以在探讨中学习到分析问题、辩证思考的能力,培养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批判性思维。

结束语:在教师课堂精彩而有效的提问研究中,发现“问”是一把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设计引人深思、启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该教学策略不仅使课堂更为生动有趣,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个人观点、深化理解的机会。在此不断追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问”成为了教育中一项强大而灵活的工具,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

参考文献:

[1]段金红.课堂提问:为学生思维品质赋能[J].七彩语文,2023,(44):50-52.

[2]俞元新.探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小学生(中旬刊),2023,(11):64-66.

[3]姚俊霞.在异质性提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