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本生活能力 开启幼儿健康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培养基本生活能力 开启幼儿健康生活

吴玲玲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涵西幼儿园 3511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日渐增加。但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家长对幼儿健康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健康和丰富其知识的层面,他们愿意花很多心思、很多精力对幼儿的才艺、知识进行培养,并且为此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意识仍然薄弱,乃至忽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健康成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身心健康标志的定义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被多数的家长所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结构,在二胎政策开放前,多为独生子女。一个家庭中,四位老人,二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这些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过过“苦日子”的老人,出于“补偿心理”,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给孩子,不能让孩子受他们受过的苦,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并且想要的总能得到满足,来到幼儿园里,常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抵抗挫折能力低,容易因为抢夺同一样东西发生争执、哭闹、打人等不良行为和基本生活能力薄弱,不愿意自己动手并不愿意学习,遇到事情只会跑来告诉老师“我不会”。即使二胎开放,家中多了一个孩子,很多老人仍然是过于溺爱,于是事事冲在孩子前面,包办代替,却不想恰恰是这些“爱”阻碍了幼儿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期幼儿处于主动对内疚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活动范围扩大,想要更多的探索世界,如果这个时期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成人的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这个时期,成人如果一味的认为孩子还小,替幼儿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主动性并形成依赖性。此外,幼儿期是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他们的各项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并形成定式,错过这个时期,想要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花费成倍的时间也许都不能达到这个时期对幼儿的影响。而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在现实需要和任务中逐步形成的。当孩子独立一人,他需要自己完成某种需求或者成人给到的任务,他就开始尝试、通过自己观察和实践掌握该生活能力,进而在特定场景氛围的影响下逐渐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引导和放手,因此,幼儿园教育就成为孩子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育儿知识,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对小班幼儿一年的跟踪观察,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发展的契机。以幼儿午睡活动为例,午睡活动是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缩影。

首先,幼儿在午睡活动要经历一系列的睡前准备,主动入睡,起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独立如厕,自己更换拖鞋,基本能够自己穿脱衣裤,整理床铺,主动入睡,起床后主动饮水。其次,午睡活动作为一日生活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研究发现,幼儿在睡眠状态下,其身体的各个器官耗氧量降低,有利于恢复疲劳,同时,内分泌系统大量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所以保证有质量的午睡不仅能够消除幼儿在上午活动中产生的疲劳,帮助其恢复体力和精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午的活动中,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

然而,每天到了午睡的时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小班幼儿刚刚入园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能力的不足,如:不会自己脱鞋子,不会脱叠衣服,不愿意入睡,起床后不认得自己的衣物,不会自己穿鞋等。逐渐的,午睡活动的主要问题转变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幼儿忘记如厕就上床睡觉、上床时拖鞋随意摆放、脱下来的衣裤随意放置、躲在被子里玩闹、不愿意饮水等。这一切都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尚小,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提到小班幼儿的年龄尚小,并不是指需要教师帮幼儿包办代替,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教师在旁观察并适时语言提醒,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并帮助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常规。

一、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在不同的阶段提出相应的生活能力的要求。面对小班的幼儿,根据季节不同、衣服穿脱的难易程度,只要求幼儿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穿脱衣裤。其次,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对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生活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而对生活能力强的幼儿,则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正面引导幼儿,使他们都能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意识到自己做事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午睡活动中的环境创设,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寝室的墙面创设,寝室内的光线、温度、通风情况,寝室的卫生等,而心理环境更多地是让幼儿感受到安全、温馨,能够愉快入睡。

1、物质环境创设

首先,寝室内的布置要得当,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常见的,又能带给人温馨安静的感受。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如果在寝室内布置夸张、少见的内容,会引导幼儿的思维兴奋,不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使其尽快入睡。其次,在幼儿入睡前,教师要提前进入寝室,调整寝室温度,光线,帮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更快入睡。

2、心理环境创设

心理环境的创设,更多的是教师最直接的组织幼儿午睡的方式带给幼儿的心理感受。小班幼儿经过一个上午的活动,已经开始有点疲倦和困顿,但是因为其年龄小,血液循环快,容易消除疲劳和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善,难以抑制兴奋。在转换一个新环境(也就是刚刚进入寝室)后,容易兴奋,和小伙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或者在床上打闹,仿佛像是很多的小鸟、小老鼠,也容易出现一些摩擦,哭闹。这时候,教师组织幼儿午睡的时候可以采取口头命令的方式要求幼儿安静下来,应该睡觉,但是结果会发现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又会让教师觉得疲惫。而在实践中会发现,采用互动性游戏、讲故事、播放轻音乐等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出的安静、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能够迅速引导幼儿安静下来,逐步进入梦乡。如:在幼儿刚进入寝室,还处于最兴奋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与幼儿进行一些小游戏“寻找爱说话的小老鼠”,这个时候,幼儿会因为参与幼儿立马安静下来。但是幼儿的保持性差,所以教师要通过语言提醒,提示幼儿现在应该入睡和注意睡眠姿势,这个时候可以自编幼儿喜欢的儿歌,引导幼儿闭上眼睛闭上嘴巴,小手藏起来,要睡觉了。当幼儿安静下来后,可以利用故事,帮助幼儿尽快入睡。

三、家园共育,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为了在幼儿园里做给老师看,而是应该天天做,时时做,成为孩子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其中,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只有家园共同配合,用统一的教育思想进行引导,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下去。

孩子终将长大,我们无法一直陪伴左右,我们应抓住生活中隐含的教育契机,循循善诱,多创造机会让幼儿尝试,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