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技工院校“4+1”育人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2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技工院校“4+1”育人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王佳

济宁市技师学院  272000

【摘 要】新形势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技工院校应当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常态的特征,主动适应,创新模式,实现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模式;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革和发展是技工教育的主题,产学研结合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和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

1、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技工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企的根源在于: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与技工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经验等。而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从人才适用性、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2)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技工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企业十分满意。

(3)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很少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 为学校投入实习实训设备的更少,不超过1%。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

2、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

(2)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在安全和管理方面不愿承担责任,监管难以到位,校企合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3D打印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从事与增材制造相关岗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以下3个方面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

1、人才培养过程单一。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顶岗实习前没有进入企业进行真刀真枪的锻炼,因此,在专项技能培养上达不到企业要求,顶岗实习后,企业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才能适应生产要求。

2、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常规产品建模为主,没有把逆向扫描技术、光固化技术、金属粉末烧结等技术的操作技能引入课程。

3、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度不够。3D打印技术实践性较强,仅靠学校教师在校内教学达不到培养要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结合产品制造过程进行教学,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从而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三、4+1育人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4+1育人新模式是改变传统入企学习的计划,化整为零,把教学任务和技能培养分散到整个在校学习期间,而且运用三兼顾四递进五环节的运行机制更能兼顾学校、企业、学生需求,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认岗跟岗习岗顶岗由低到高递进式的育人培养模式。

1、构建4+1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双方围绕3D数字设计与打印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4+1育人新模式。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98199294(1).png

图1  4+1人才培养模式架构图

如图所示,专业基本技能学习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模式为学校教企业看校内实训基地练,学期学时分配学校学习占80%,企业学习占20%,主要培养学生掌握3D打印基本知识和三维建模能力,同时也通过企业短暂参观,进行企业环境熏陶。

工学交替阶段,进入专业核心课学习,教学模式为:学校学企业练,学时分配学校占20%,企业占80%。学校学:依据项目,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3D打印建模及后处理、技能的学习,由企业人员全程参与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企业练:校内学习结束后,学生再进入企业进行综合生产实习,按照培训中级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企业师傅通过企业的案例、企业的设备,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练习,找到技能上的不足,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加以解决。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开始顶岗实习,经过前期企业及学校技能培养,学生和正式员工一样直接上岗,在师傅的指导下,加工真实工件,实现零距离上岗。

2、三兼顾四递进五环节的运行机制

“三兼顾四递进五环节”运行机制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需求三兼顾,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认岗→跟岗→习岗→顶岗由低到高递进式培养,教学组织按照共商实践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组织实施“4+1”模式、全面实践总结评价、跟踪反馈五环节开展。

3、根据3D打印的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根据岗位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共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例如,针对打印材料的特殊性,在3D打印概论的基础上,增加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部分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知识水平。这样将相关知识有机组合进行教学,有效解决了分开学习三维建模、3D打印设备时知识脱节的弊端。

4、根据企业对3D打印技能形成所需的实训内容进行整合,构建适应3D打印岗位能力要求的递进式实训体系

(1)在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学习三维建模软件的使用、切片软件的操作等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根据技能形成的特点,引入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教学为主,企业提供师资支持。

(2)在3D打印专项能力培养阶段,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以企业实际的生产案例为训练内容,主要进行光固化设备生产、金属粉末烧结设备生产等专项技能训练,由企业委派专职培训管理人员进行学生管理,安排资深的师傅进行技能训练,学校老师协助教学,实训以企业培训员工的要求进行考核,使学生达到企业初级员工技能水平。

(3)在3D打印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开始顶岗实习,经过前期企业和学校技能培养,学生和正式员工一样直接上岗,在师傅的指导下加工真实工件,实现零距离上岗。

5、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企业每年聘请学校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及项目研发。学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组成课程教学组,参与课程教学、教材建设等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安排。

在专业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以学校老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部分参与教学为辅;在3D打印专项能力培养阶段,教学主要在企业完成,完全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教学;在3D打印综合教学阶段,在企业进行教学,全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

[1]杜佩莲.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八.广州城市技工学院学报,2009,(03) .

[2]李滨.试论我国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政府主导型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

[3]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N].经济师,2008,(09) .

[4]李石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5]陈锦山.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6(14).

本论文用于2023年度济宁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JSGX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