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明题意,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6
/ 2

“画图”明题意,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王庆芬

汕头达濠民生学校  广东汕头515071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自觉理解和运用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把题意用相关的图形或图案表示出来,把“数”转化为“形”,让学生通过这些简单图示的联系找到解题的策略,能更有效、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   画图策略   数学问题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组成部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称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数学知识结构通常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中“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题意用相关的图形或图案表示出来,继而解决问题,便能更有效、更快捷。这种解题方法在“数形结合思想”中称为“以形助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通过把数学语言转化为画示,把数学概念、算理等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让解题过程更优化。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画图”明题意,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一、运用画图策略,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解决数学问题

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对于小学低部的学生尤为主要,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把控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唯一,引导学生,通过绘图的方式把数学语言、数学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题意,化繁杂的文字说明为简单明了的图示,这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题意,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时,有这样一道题:“在一队列中,从左往右数小明排第5,从右往左数小明排第3,这一队共有几人?”对于学习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引导学生画“○”代表小明,画“□”代表其他小朋友,如图所示:

□□□□○□□

学生就能很快知道这一队一共有7人。运用“画图策略”,化抽象的数学语言为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画图,用图形代表人物,借助图形的排列,理解题意,化繁为简,直观呈现排队场景,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快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运用画图策略,提取有效信息,揭示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法则规律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重视知识的结构化。但“解决问题”通常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如果运用画图策略,提取有效信息,把“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形象直观的线段图展现出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比多少”的解决问题:“合唱队有28个女同学,女同学比男同学少4人,男同学有多少人?”这道题的解决要着重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对已知条件的合理选择以及“男女同学人数”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知道谁和谁比,谁是少数,谁是多数。如果运用画图策略,让学生画线段图进行表述,如下图:

 

女同学:   

男同学: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理解“女同学比男同学少4人即男同学比女同学多4人”,将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接显示出来,为学生正确解题创造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策略,提取有效信息,揭示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自觉理解和运用知识,较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运用画图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的话言犹在耳。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情感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画图策略,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动机,在动手操作中优化课堂教学。经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例如,本人在教学:“一只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1头牛的体重等于2匹马的体重,1匹马的体重等于5个人的体重。1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1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运用画图策略,当场作画,以画代物。如画1只大象,再画8头牛,用“=”连接;画1头牛,再画2匹马,用“=”连接;画1匹马与5个人,用“=”连接;画1个人与“=50克”连接;再画1只大象与“=?”连接。把解决问题中的条件通过画图用等式的关系表示出来,形象直观的展现他们间的数量关系。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化,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运用画图策略,启迪学生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公式的归纳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运用画图策略,把文字转化为图画,再把图画转化成思维,这一系列脑力活动完整地搭建了从外化到内化过程,即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例如“一块木料长3.2米,宽和厚都是6厘米,把它截成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截成多少块?” 多数学生的解题思路是用这块木料的体积除以1小块正方体的体积,得到截成正方体木块的块数。即:(100×3.2×6×6)÷(3×3×3)≈426.67≈426(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象回忆,让学生画出示意图,在示意图上画着分分看,运用画图策略,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木料的宽和厚都是小正方体木块棱长的2倍,关键是木料的长度是不是小正方体棱长的整数倍,也就是3.2米能否被3厘米整除。100×3.2÷3=106……2,显然多余的2厘米木料应做为废料丢掉,木块实际所用的长度是:100×3.2-2=318(厘米)。这时有的学生就能想到正确的解法,根据100×3.2÷3=106……2,(6×6×3)÷(3×3×3)×106=424(块)。通过运用画图策略,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启迪学生思维,顺利解决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画图策略,让学生画图明题意,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让学生通过这些简单图示的联系找到解题的策略,能更有效、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