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其在翻译上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3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其在翻译上的影响

 闫翔宇 张景伟

吉林农业大学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身处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工具。既然如此,思维模式的差异就会使得人们在翻译过程,也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中出现障碍。本篇立足于英汉两种语言,探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并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思维 差异 翻译

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重点项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 引言

探究中西方思维差异,归根到底要追溯到两方的文明起源。中国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中国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季风性,其雨量和热量同时增加,阳光充沛,降水充足。这种高温湿润的环境极为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农耕文化。在此基础上,小农经济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发展起来,中国人民发明了农耕工具,几千年来养蚕缫丝织布,形成家庭手工作业。所以中国人民十分注重集体思维,喜爱团结。而西方文化起源于爱琴海文明,从海洋发展起来。西方土地资源稀少,且气候湿润,常年阴天多雨,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西方人另谋出路,进行航海经商,完成商业贸易。而经商就不得不脱离家庭,因为携家带口是不利于商贸交易的。这种条件下,血缘结构被打散。长此以往,西方人形成了独特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及个人英雄主义。基于此情况,中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思维方式也逐渐变得迥然不同。据此,我们可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2.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由引言可知,中西方的文化起源不同,发展道路不同,从而衍生出了思维方式之间的不同。以下是具体的三点差异。

2.1汉语以人为主体,英语以物为主体

所谓汉语以人为主体,指的是汉语句子通常是以人为主语,也就是有生命的名词。中国人通常会说“我……”或“某人……”;而英语句子通常以物为主语,也就是无生命的名词,由此也衍生出了英语语法中的两种现象,一种叫做“无灵名词搭配有灵动词”。举个例子:New Oriental saw its share price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drop below $8. 新东方在纽交所的股价跌至不到8美元;另一种为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it,例如: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forgot a thing. The heavy rain mad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have a picnic.

2.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中文强调"意义融合",即其追求一种内在美,可以使用各种词汇来传达思维观念而不受限制或约束;即便是缺乏完整的语法规则或不符合常理也没关系。汉语没有时态的变化,也没有三单和原型的区分,更没有从句,分词等语法规则,而且经常省略连词,通常将一系列单词或句子排列组合。尽管表面看来彼此之间互不干涉,但是内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无形,却有神。就跟竹子一样,一根竹子有很多节,看似互相独立,实际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便是这种意境美最完美的呈现。

英文重视形式结合, 意味着它追求 "形式美",在内在逻辑合理的情况下,还要保证语法是否合理,句子是否通顺完整。因此,有别于汉语,英语的语法规则冗杂,对不同情况下句子如何使用都做出了规定。当一句话需要传达多层信息时,要用各种从句和独立主格等进行表达。例如:The friend who can be silent with us in a moment of despair or confusion, who can stay with us in an hour of grief and bereavement, who can tolerate not knowing , not curing, not healing...that is a friend who cares.句子结构有序,环环相扣。就像一棵大树,树干相当于整个句子中的主体部分,树枝就是句子里的补充成分,互相依附,缺一不可。

2.3汉语偏动态,英语偏静态

汉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不受时态的控制。因此,在使用时,可以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多个动词,甚至重复堆叠。也就是说,在汉语中,一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个谓语。比如说,小明今天骑车去餐厅享用了美食。然而,英语的语法规则是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超过两个的谓语必须用连词来连接。因此,英语中出现了非谓语动词和分词这类的成分,以满足表达多个动词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形容词和名词。英语的特殊之处在于一个单词可能拥有多个属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这就使单词可以完成词类转换。例如:He was a murderer and a robber. 他杀人抢劫。

3.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上的体现

英汉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自然影响了翻译。我们知道翻译是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而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则会干扰这个过程,导致翻译后的语言不够准确地道。

英汉主体的差异可能会使人们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不当的主语。比如,碰到形式主语,在英译汉时,会把it翻译出来。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forgot a thing. 翻译成“它让我想起来我忘记了一件事”;而地道的翻译是“我想起来忘记了一件事”。在汉译英时,有时会添加多余的主语。例如,人们已把李白的诗集译成了多种外国文字这句话会被直接翻译为 People have translated Libai’s poems into many kinds of foreign languages. 事实上,在翻译时可以直接省略“人们”一词,因为翻译工作本来就是人做的,不需要刻意强调。

形合意合的差异在翻译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汉译英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为例,原诗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是这样的

At roadside inn I pass the Winter Solstice Day

Clasping my knees, with my shadow in company.

I think, till dead of night my family would stay,

And talk about the poor lonely wayfaring me.

许渊冲先生添加主语,利用独立主格以及非谓语将四个短句译成了符合英文结构的句子;而在英译汉时,遇到嵌套有多个定语从句或者独立主格时,应该将每个从句拆分译成独立的短句。以之前的这句话为例:The friend who can be silent with us in a moment of despair or confusion, who can stay with us in an hour of grief and bereavement, who can tolerate not knowing , not curing, not healing...that is a friend who cares.朋友是那些在我们绝望或迷茫时与我们一起沉默的人,在我们悲伤和失去至亲时陪伴我们的人,能宽恕我们的无知、无措、痛苦的人。那样的人才是真正关心我们的朋友。

至于第三种,就要根据中西方语言习惯灵活调整。在汉译英时,如果原句中的动词过多,可以考虑将其中的一些动词转化为名词;相反,英译汉时,可以将句中名词转译为动词。例如,He is a smoker and alcoholic.他既抽烟又喝酒。

4.避免英汉思维方式对翻译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

二语习得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在翻译时,会不自觉得将自己母语的语言习惯带到目标语中,使翻译出的句子不够地道,甚至出现翻译错误,影响交流。虽然母语带来的影响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小这种负面影响。

4.1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问题的来源,然后对症下药。翻译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不清楚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存在差异,所以自然地按照母语习惯翻译目标语。因此,人们应该首先清楚英汉思维之间存在哪些不同。

4.2培养英语思维

大多数人自小在国内成长,处于一个单一的语言环境,拥有单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情况下,是不大可能完成两种语言的语际转换的。因此,学习英语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从更深层次养成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多输入,比如每天听英文报道,阅读英文读物,无字幕看英美剧等,沉浸在全英文环境中,观察揣摩英文的行文和结构,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思维方式。

4.3保持民族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本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不能顾此失彼。尤其在遇到涉及政治话题的译本时,需要对一些敏感词进行调整,不要犯政治错误。

  1. 结语

郑克鲁先生称“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意思是作为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不断切换,却很难做到对双方的完美兼顾。据《圣经》所述,为防止人们建造能抵达天国的阶梯,神明让众人使用各种不同的话语,从而阻碍了人们的有效交流,导致他们无法继续实施这个建筑宏伟楼宇的目标。而翻译工作的出现让不同的文化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也让不同种族的人类能够畅通交流,语言不再成为障碍,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人们既可以宣扬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又能见识到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体会全球文化多样性。所以,翻译不仅仅是工具,它是带有灵魂和思想的桥梁。今后,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核,体会不同思维,不仅要做到“信”“达”,更要做到“雅”。

参考文献

[1] 杜瑞鑫 英汉对比与翻译 海外英语 2020

[2] 陈青 英汉思维方式对比与互译 海外英语 2015

[3] 张文娟 英汉对比与翻译之英汉思维方式比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

[4] 戴瑞亮 马溶梓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翻译 社科纵横 2015

[5] 宋尚娥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青年文学家 2011

作者简介:闫翔宇,女,(2002.8-)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

          张景伟,男,(1976.7-)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

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重点项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项目编号:S20231019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