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路径

黄玲玲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株洲市412000

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确保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背景;高校;心理文化建设;路径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领域,旨在研究人类的优点、幸福感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培养和增强个人的积极心理资源。它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和缓解负面情绪,更注重发现和发展个人的潜力、积极情绪和意义感。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关注个人的优点和潜能。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优点、天赋和潜能,关注个人的积极资源和能力。它鼓励人们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探索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研究人们如何体验快乐、满足和愉悦,并寻求增强这些积极情绪的方法。它探索了积极情绪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3)培养意义感和目标导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们对生活的意义感和目标导向的追求。它研究人们如何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追求有意义的事情来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4)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培养积极心理资源,提高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它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以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2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举措

2.1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组织系统,即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将心理育人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心理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心理文化建设。一方面,统筹建立校园心理文化系统,例如学校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院系层面充分发挥二级心理工作站的作用,班级及宿舍层面利用好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等朋辈的力量,从不同的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的制订,强化正向引导的力量,善用鼓励、正向的方式,关注对学生积极行为品质的塑造。(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融入积极心理元素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层,是学生最能直观感受和体验到的部分,在进行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时,应将积极心理学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将具有心理引导性质的语句张贴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图书馆、走廊、宣传栏等,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帮助其融入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中。

2.2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可提升学生的认知,教师应丰富学生的心理教育资源,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在开展校园心理文化实践活动时,应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项目,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1)打造校园心理文化品牌活动。近年来,校园心理剧作为心理辅导的重要活动载体,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参演者与观众提供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学者认为校园心理剧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师生交流,而且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效果。高校在进行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时,应充分发挥校园心理活动项目的育人功能,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剧剧本大赛、心理剧汇演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心理剧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同时也可多开展心理知识宣讲等传统活动,将美育、体育、德育等相结合,打造轻松、愉悦的校园心理文化体系。(2)探索心理创新项目,推进校园心理文化焕发生机。除了传统的心理活动项目,高校在进行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时,还应充分利用好“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大型活动宣传契机,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项目,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通过开展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放松心情、表达自我;开展陶艺等手工制作创意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开展正念冥想等活动,促进学生提升内心的力量,增强愉悦的情绪体验,等等。

2.3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高校心理文化建设中,占核心位置的是精神文化,其对校园文化环境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包含校风、学校传统、人际关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高校应注重“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工作网络的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注重发挥他们在校园心理文化构建中的积极作用。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也是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它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专任教师、行政管理部门的教师、校医院医生、后勤工作人员等都应致力于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之事无小事”的态度,认真做好学生管理与服务,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安全、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2.4发挥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

校园心理文化的建设应该紧密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以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当前的大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对网络和新媒体的接触较多,因此网络在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建议:(1)利用网络宣传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打造“互联网+”的心理服务平台。通过开设线上心理咨询、线上互动和线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心理服务。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网络化需求,还能促进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活动时,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例如,组织线上心理知识竞赛,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增加学生对活动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同时,也可以结合线下活动,如举办心理讲座、工作坊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网络化参与的需求,又能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机会。(3)利用“两微一抖”宣传平台。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宣传平台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宣传校园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发布有趣、易懂的心理知识、心理健康小贴士,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讨论。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校园心理健康活动的内容、时间和地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语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需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制度与设施建设、丰富活动载体、搭建心理文化展示平台,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筱琳,孟适秋,师乐,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4)

[2]舒曼玲,廖心仪,秦露露.后疫情时代长沙市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11)

[3]吴煜辉,张丽.校园心理文化实践对高职医药类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