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审题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审题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陈雨珂

西湖区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阅读题是纸笔测试中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常用方式,是一份试卷的核心模块,所占分值很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帮助学生扫除解题障碍和避免错误的关键。小学高段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要求明显提高,针对学生在做语文阅读理解题时缺乏审题意识等诸多问题,立足整体思维,结合语文要素以及语文阅读的五大能力,转变态度,提出巧用多种标注、借助思维导图、运用划归思想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注重学生整体思维培养,力求精准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题;教学

一、师生共力:转变解题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1.转变审题态度,认识审题重要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生审题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答题的正确性。转变学生审题态度,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利用哲理故事、名人名言、身边事例等,让学生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只有读懂了题目要求,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时候作业量大,也会导致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急于求快,针对此,教师应该少而精地布置作业,避免重复、机械的作业,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从题目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思维拓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夸足正面典型,激发审题积极性

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审题兴趣入手,增强学生审题的愉悦感,促使学生更有动力审清每一道题。正面激励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夸足审题的正面典型,对他们进行正面激励,维持他们正确审题的时效;同时也激发其他学生的竞争心理,促使这部分学生正确看待审题;并通过以少带多等方式促使形成良好的班级“审题氛围”,促使良好的审题习惯逐渐在班级中形成。

3.树立检验意识,提高审题全面性

解答题目后的检验环节既反映学生审题的态度,落实到位还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检验意识,检查是否“答非所问”;检查是否漏看、错看信息;检查有否隐含条件;眼熟的题目要检查有否掉进“陷阱”;根据题干检查答案有否缺项等等,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结束后再次审题,防止出现审题片面或审题重点偏移的问题,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审题意识与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以审导教:注重日常积累,提升理解能力

1.对照阅读能力,奠定审题基础

(1)厘清阅读能力,聚焦能力层级

阅读能力要素分为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作出评价、解决问题五个层级。不同的阅读能力层级在不同文体、不同学段中,分布的倾向会有所不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对阅读能力了如指掌,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习、落实不同题目的能力指向,让学生在审题时不断积累“考查何种阅读能力”的练习,从而逐步实现题与题之间的迁移。如上图赏析小蔡锷这一人物形象这道题,在审题时如果能知道这道题在考查对文章内容能否做出合理评价的能力,那就能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人物形象,而减少答错、答偏的概率。

(2)紧扣语文要素,注重内容适切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这些要素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将这些要素与阅读能力相联系,锁定重难点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后,更清楚自己的阅读目标,也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题目考查点。

2.选择经典名著,激起语言敏感

(1)重视阅读积累,提升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阅足好书,注重点滴积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师生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引导亲子阅读、演出精彩片段等方法“推销”经典名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摘抄、朗读等方式关注关键词,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日积月累,学生在做题时也会准确地抓住题目要点从而进行解答。不仅如此,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也不断提升,在做题时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题目意思。

(2)尝试联系生活,汲取体验感受

茅盾先生说,理解文章应该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要想提升理解能力,必须联系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3. 精选练习巩固,形成整组教学

(1)紧扣课后习题,设计核心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课后习题展开教学,达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指向整体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审题出发,整体思考。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一课时,可以结合课后习题: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这一问题指向整体感知以及作出评价两大阅读能力,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先通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再进行分析、归纳、论证,以达成完成审题过程。如此不断培养学生形成从自主探究,到分析归纳,再到思考论证的思维方式。

(2)用好作业练习,重视支架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作业本等练习,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教师精选或设计和所教所学关系密切的练习,力求题型新颖、训练全面,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从而达成迁移运用。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将知识点讲到位,将方法指导到位,以形成有效批阅、指导、改正。

三、以审导学:借助多种策略,体现真实阅读

1.借助已有经验,圈画题目关键

拿到阅读篇章,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要树立文本意识。小学常见阅读文本包括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文学类文本指向文学体验,实用类文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指向从图文中获取和使用信息。文章类型不同,考点不同,题目设问、题干关键词也不同。以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性文本为例,涉及到的考点主要有:1.说明方法及作用;2.说明性文本语言特色赏析;3.说明对象;4.说明顺序及作用;5.题目或某一段的作用等;在文学类文本中,常考的题型主要有: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表现力(句子赏析);3.评价关键人物;4.理解句子或段落的作用等。链接不同文本,快速定位思考方向,抓住重点,以更快更准地理解题意。

2.借助图文线索,树立整体思维

阅读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高段阅读题目内容表述不再浅显直白,蕴含着许多细节知识,而思维导图与审题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可以借助一系列导图或导图组合将审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通过思维点之间进行有效衔接,以促进思维清晰有效。导图可分为“线式”、“发散式”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余琴.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与结构[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1(4). 

[2] 杨世明.转化与化归[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