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加快升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面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加快升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刘春静

陕西省军民融合人才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710061

摘要: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一起组成技能人才梯队,并位于这支队伍的顶端。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强有力保障。面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加快升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必须更加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加高校企业密切合作,更加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加重人才培养国际化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教改基石以创新创造为根本引领实现从学科专业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人才培养从闭环独立向跨界融合转变,培养目标从理论传授到创新创业转变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卓越工程师 自主培养 科技自立自强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提高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四大核心任务之一。他说: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产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在培养途径上,总书记特别指出:“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强调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求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这些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卓越工程师培养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卓越工程师工作新鲜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贯穿着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彰显着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为进一步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实现从学科专业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的转变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推进卓越工程培养的基本路径,深化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机制,梳理重点产业链图谱和人才地图,摸清“卡脖子”技术环节人才需求,系统谋划学科专业建设,注重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加快实现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推动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同频共振、融合创新。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校企联合构建与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课程教材体系,融合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发能力和企业行业产业前沿技术、产品研发经验与成果。选用有行业企业参与编写的教材及讲义将工程实际案例、技术转化成果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专业教育鼓励“两院”院士、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行业典型和企业骨干等上讲台,进行工程前沿知识讲解。校企合作开发建设数字图书、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项目案例库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推动共同选题、成果共享师资力量互换互通。引进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构建符合高校办学定位、契合区域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融合贯通,共同创新教学方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教改基石,推进人才培养从闭环独立向跨界融合转变

传统工程教育往往强调人才培养闭环的独立性,学科相对单一,而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且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学科交叉融合是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石。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工程作为多种基础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组成和集成,更加注重多学科与跨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融通。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加大力度整合学科大类交叉,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孕育产生交叉专业,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加快推进办学方式从学科单一性、独立性向大类交叉、校企融合转变。哈工大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除设置工程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新设置了综合素质课、校企共建课、实习实践课等模块,开设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商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交叉学科,强化企业在前沿专题课、企业案例课等方面的参与,课程学习与科技实践在学生科研学习过程中交替进行、交叉组织,形成了大类交叉、校企协同、课程打通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三、科技创新为根本引领,促进培养目标从理论传授到创造创业转变

很多院校的工科教育,以教为主,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

迫切需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改革,注重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实现在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参加1项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学科竞赛、或申报发明专利。引入校外创业导师,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搭建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与社会对接平台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和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教学方式,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来源,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真题真做。将课堂和实验室开设在工程与产业一线,将真项目、真课题转化为学生实操的“练兵场”与“磨刀石”,让学生在工程现场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多元思维能力养成,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与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造就素质过硬、能力突出、善于技术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人才。

结束语:当前,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路径发生变化,体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多学科交叉等新特征。卓越工程师培养一定要适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主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要加强学科、专业、层次、类型等方面的结构优化,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夯实数理基础,提升专业本领,创新解决问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

参考文献:

【1】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光明网,2022-12-23.

【2】沈毅,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的探索和实践,科教发展研究,2023-04-25.

【3】赵长禄,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中国高等教育,2022,No.699(20):13-15.

【4】于为雄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7-04-20.

【5】过国忠等,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人民资讯,20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