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积木游戏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创意积木游戏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徐乐

开封市金明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愿意接触新的事物,能初步运用观察、比较、记录等方法感知事物的形态、性质及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是发展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期。结合幼儿园创意积木游戏课程,开展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探索出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大胆放手,让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变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创意积木游戏;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根据《纲要》《指南》的精神,可以看出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幼儿因受成人“包办代替”的影响,很多事情懒于动手,懒于思考。例如在创意积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插接小动物时,就有部分幼儿直接告诉老师“我不会!”事事代劳的习惯泯灭了幼儿的探究意识,更无从积累探究的方法、具备探究的能力。因此,结合幼儿园创意积木游戏课程,试图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兴趣是激发孩子自主探究的第一步,当幼儿对某事物或现象产生好奇,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探究的萌芽就正在悄然生长。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敏锐地扑捉到,积极地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有趣的探究活动,相信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升。那么,在创意积木游戏活动中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其探究欲望呢?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入手,在中班设置了“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活动,将许多有趣的故事贯穿于活动之中,如《比本领》《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孩子们通过欣赏这些故事,对鸟类、水中的动物、陆地上的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了解到不同种类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创意积木像变魔术一样插接出小动物,吸引着孩子们,“老师,鸵鸟是怎么变出来的?好神奇呀!”“故事里的小乌龟怎样用积木拼出来呢?我也想来试试。”……这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师大胆放手,让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习惯于让幼儿得到正确的知识、经验,避免让幼儿出现错误,不给他们思考、尝试、探索的时间,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机械地模仿上。其实,幼儿的失败过程或失败行为会引起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愿望。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探究,把不断尝试当成探究过程,而不再是知识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

比如在一次中班创意积木游戏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低头拼插“青蛙”,丁丁已经先其他小朋友一步,拼插好了,老师为他竖起了大拇指。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丁丁的青蛙有些许变化,原来是他的青蛙的腿翻到了上面。他指着腿说:“因为我的青蛙已经到水里游泳去了,就不需要腿了!”他边说还边做着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的动作,老师笑着说:“你观察过青蛙游泳的样子吗?老师先不告诉你答案,你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资料。”带着这样的问题,丁丁回到家和父母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第二天一大早他拿着青蛙游泳的图片来到教室,开心地与老师和小朋友们进行分享。创意积木活动中,丁丁又拿起组件尝试创作“游泳的小青蛙”,他一次次拼了拆、拆了又拼,老师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并没有插手,只听他高兴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你看,我的青蛙会游泳啦!”终于,在丁丁反复的探索中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丁丁不仅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了关于青蛙的科学知识,而且利用创意积木进行大胆探索与创作,体验了探究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三、变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一)模仿插接培养幼儿观察发现的能力

在模仿与体验活动中,主要采取分步模仿、看图模仿、拆装模仿的形式,这三种模仿活动都是在幼儿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模仿完成后幼儿往往将自己的作品与老师的范例进行比较,看是否拼插正确。如模仿“小亭子”的时候,雯雯特别专注,她一边观察老师出示的范例小亭子,一边把相应的组件从盒中取出来,在垫子上排列整齐。插接完成后,再和老师的范例小亭子进行比对,这时她发现亭子顶部的黄色小组件插接反了,便马上改正过来,这充分培养了幼儿观察发现的能力。

(二)统计组件、整理整盒培养幼儿分类比较的能力

统计分类、整理整盒则是引导幼儿复习认识各种组件的数量和摆放位置,通常是出示组件的图片,请幼儿回忆、观察,幼儿说出一种组件,教师出示一个数字,然后请幼儿指出这种组件的摆放位置。例如游戏《淘气的组件宝宝》, “小黄梯非常淘气,今天它要到外面去玩,请你把所有的小黄梯宝宝请出来吧。” 引导幼儿找出相应的组件,把所有组件取出后,再进行分类查数,最后一一送回盒中相应的位置。这锻炼了幼儿的分类识别的能力,也逐步使幼儿养成了物归原处的良好常规习惯。

(三)创作表达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作表达阶段,需要幼儿能够利用平时学习到的插接方法、或改变原有作品组件之间的连接方法,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其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使幼儿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主题是《小熊玩具店》限定主题不限组件创作活动中,孩子们开始在自己的垫子上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因为有小圆管,在摆放的时候会在垫子上滚来滚去,不能很好的固定在摆放的造型上。凡凡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先尝试着把一个小圆管竖直放好,再用两个小方管把圆管固定在中间,有了第一个尝试后,他就把所有的小管子都竖起来,还将管子进行了搭高,就变成了他的“城堡”!通过孩子发现问题,在探索、操作、尝试摆放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管子的造型和结构特点,并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独立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自我突破。

“孩子的智慧是凝结于手指尖上的。”创意积木游戏作为以幼儿动手动脑为主的操作活动,自然成为了培养孩子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在实际的活动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碍,这时极易失去信心,放弃探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捕捉到孩子的心理,并给予幼儿适度的鼓励和支持,这将会为幼儿带来无穷的动力,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探索和创作,从而逐步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

    [2]中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9).

[3]李云翔.幼儿园探究性游戏课程的研究与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彭兵.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和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

[5]林淑钦.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

[6]朱丽芳.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