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CT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1

何为CT

伍早俊

成都西区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CT检查早已经是医院放射科检查的最常见的检查方式之一,那么我们常说的“CT”到底为何物呢?它的中文名称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熟悉而又陌生的“CT”。

“CT”是两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Computed Tomography,翻译过来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射线穿透人体,再利用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接收信号,最后计算机重建形成图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CT的发展史。

图片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X线在医学诊断上的应用如燎原之火,但对于许多疾病,常规X线获得的是身体结构的重叠影像图像,并不能提供肯定的诊断结果,这使得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何获得没有结构叠加的断层图像?诸多科学家也为之不懈探索。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1961年研究计算机处理断层图像的技术,1967年产生了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想法,并在1968年获得专利。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扫描装置: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即后来的CT。10月4日,医院用它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位患者的头颅CT扫描,这被认为是CT临床应用的开端。

1972年4月,亨斯菲尔德(Houndsfield)和安普鲁斯(Ambrose)一起,在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年会上宣读了关于CT的第一篇论文。同年11月,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年会(RSNA)也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并向全世界宣布了CT的诞生。这一发明为之后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

1972年亨斯菲尔德教授获得了与工程学诺贝尔奖齐名的McRobert奖1979年亨斯菲尔德和在塔夫茨大学从事CT图像重建研究工作的考迈克(Cornack)教授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从头颅CT第一次用于临床,CT扫描成像经历了断层影像、容积扫描、双能成像、能谱成像时代,并正在迈向光子计数成像新纪元,下面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50年间CT发展的历程:

图片第一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这类扫描机多属于头部专用机。由一个X射线管和两个或三个晶体探测器组成。由于X射线束被准直成像铅笔芯粗细的线束,故又称为笔形扫描束装置。由于采用笔形X线束和只有 1~ 2个探测器,所采数据少,所需时间长,图像质量差。​

图片第二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第二代CT机与第一代CT机的明显区别在于把第一代单一笔形X射线束改为扇形线束,探测器数目也增加到3~30个。每次扫描后的旋转角由1度提高到3度~30度。这样旋转180度时,扫描时间就缩短到20~90秒。增加了采集数据,图像质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避免因患者生理运动所引起的伪影。

第三代(旋转-旋转扫描方式)第三代CT扫描机的扫描方式有了改变,为旋转/旋转扫描方式,X线束为30° -45° 的扇形束,所以又称为广角扇束扫描机,第三代CT机的控测器激增至300~ 800个,并与相对的X线管只作旋转运动,收集更多的数据,扫描时间在 20s以内,伪影大大减少,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使得在一次

屏气时间内扫描一幅完整的图像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四代(旋转-静止方式第四代CT扫描机,它用600-150个探测器排成圆周。扫描方式是探测器静止而只有X射线管围绕人体旋转。扇形线束角度也较大,单幅的数据获取时间缩短,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
 第五代:(静止-静止方式)第五代CT机将扫描时间缩短到50 ms,解决了心脏扫描,是一个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射向一个环形钨靶,环形排列的探测器收集信息。推出的64层CT,仅用0.33 s即可获得病人的身体64层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小于0.4 mm,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对搏动的心脏进行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