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宋智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国情、广泛吸取历史和各国现代化经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这既是我们今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的必有之路,也集中体现了党一百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放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一特殊时期一蹴而就的,而是以历代党的主要领导人为核心,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进和探索的结果,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很深的历史逻辑。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线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重点从党的经典著作文献中发掘其中脉络。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首要历史任务。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地位上的根本性扭转,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奠定了基础和保障,也为中国开启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即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可以拆分为“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名词,本文即从这两个词出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立足国情、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原则,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将研究中国自身的情况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的领导革命。在现代化建设中,无论哪一时期,独立自主都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

最早反应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强调独立自主,走“中国式道路”的文献是《论十大关系》。文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1]对于外国的经验,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者一概照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这就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启了“以苏为鉴”的历史进程,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956年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和苏联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多次表示,要清醒地认清国情,现代化的内容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都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构想。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这是“中国式”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同年12月,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4]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们不仅继续重视国家现代化建设,并且深刻强调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党深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戒骄戒躁以避免再次陷入盲目冲动、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体现了党对中国现代化的科学定位。

江泽民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时,便强调党的十三大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来的,是从研究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来的”。[5]担任总书记以来,更是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中国式的道路这一理念毫不动摇、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多次在关于现代化建设的讲话中强调要从中国特点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胡锦涛同志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7]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与完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道路,既体现出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选择上更为慎重,强调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8],从而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细化为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9]

二、长远规划、接续奋进,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现代化内容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首次提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到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第一次会议,即1949年到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点放在工业建设,即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为主要目标,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此时的华夏大地刚刚结束了一百年来的战火,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现代化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之新中国的政权需要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生根落地,此时的中国迫切的需要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工业化建设是这一时期建设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第二时期是从1954年到1978年,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并上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这期间不断进行探索,在曲折中前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0]这是“四个现代化”概念首次被我党提出。到1964年,“四个现代化”正式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被首次提出,此时“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内涵经过不断的修改调整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周恩来在1964年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11年后到1975年将这一战略安排做了更进一步的时间细化,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11]从“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部署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这一时期,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工业总产值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140亿元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已经增长至 4237 亿元,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 65 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 30%增加到 75%,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12]虽然在建设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曲折,但是无论从理论层面的探索还是从物质基础的积累来说,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再次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邓小平结合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和中国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式的道路,要进行中国式的现代化,于是,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将“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会谈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3]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小康”一词挂钩。“小康”一词体现了党主动降低现代化建设的指标,将战略目标从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贴合到民生福祉上来,极具中国特色,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既是对当前中国现代化目标内涵的丰富,又符合“中国式”这一概念。到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将“小康”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总目标,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这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坚持细化方案、循序渐进的思想原则。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又作出新“三步走”战略布局:第一个十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14]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又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5]深刻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部署安排,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也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愿景接续奋斗。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邓小平强调物质和精神文明要两手齐抓,形成了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要协同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6]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和谐”这一概念,这就确立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提出到其内涵的不断完善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更为清晰明确,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注入到后来建设更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去。[17]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奋斗,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超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在战略安排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制定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8]这一新的路径安排和宏伟目标。面对更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是在立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的。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地位,这是推动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在促进社会各领域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四个全面”战略的前列。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智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行谋划,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重点,在中国建立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思想新内涵新动力,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规划更为系统全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方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是同西方现代化的显著差异。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使推进现代化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优势,才能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去实现现代化。

2.坚持党的领导

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有发挥党在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在党的领导下,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一个危机转化成生机与转机,使我们的现代化蓝图最终变为现实。

3.坚持人民立场

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涵人民层面的现代化。社会各领域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最大愿望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

4.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做到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使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功,并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也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会走过去西方列强侵略霸凌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实现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人类和平的不断实现,也推动更多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


[1]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3] 朱青青.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J].实事求是,2022,(4):6

[4] 朱青青.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J].实事求是,2022,(4):6

[5] 人民出版社.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6] 人民出版社.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0-521

[7] 人民出版社.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7

[8] 朱青青.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J].实事求是,2022,(4):8

[9] 沙占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J].党政干部学刊,2022,(11):4

[10] 人民出版社.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 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 张亚光.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实践经验[J].管理世界,2023,(1):5

[13] 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 朱青青.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J].实事求是,2022,(4):7

[1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