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安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4
/ 3

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安全性研究

刘欣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摘要:本文结合儿童心理学、行为场所论、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微观的场地细节设计到宏观的区域规划对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方法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儿童;行为;心理;游戏空间;安全性;区域规划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儿童通过游戏可以获得其他生活行为难以获得的自发性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养成成为大人所必要的人际关系和自治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以所有的感官来体验周围世界,探测极限,同时发展肢体及动作技能。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新萌芽,首先是出现在游戏中,儿童本质上是通过游戏得到发展的。儿童户外游戏空间作为儿童游戏行为的载体,对于儿童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别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对于儿童户外游戏空间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说法,从宏观的角度看,城市中所有能够具有儿童游戏可能性的户外空间都可称之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其中可分为正式场所和非正式场所。正式场所具有独立性和专门性,而非正式场所具有复合性和暂时性。研究儿童户外游戏空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儿童户外游戏空间与其他儿童空间相比有着怎样的区别及功能特性。

二、儿童游戏空间的特点

儿童的日常活动区域主要围绕学校、家庭和游戏场所这三个空间展开。其中“游戏”是根据儿童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自发行为。“游戏”的过程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经历失败,尝试未知领域,培养创造的勇气和能力。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在游戏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是与朋友的平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游戏场所中存在一种非被保护的严格的自治关系。儿童通过游戏可以获得在大人无法介入的儿童社会中的自治能力。

以上的这些功能特性,意味着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必须在充分安全的基础上,使儿童能够在离开成年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发的自由活动。还意味着儿童的一切可能的行为在这个游戏空间中要能得到空间的良好引导和保护。

儿童游戏活动场所和游戏设施是各级公共绿地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在我国公共环境中的儿童游戏场所会发现很多儿童游戏环境的设计忽略了对于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

三、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安全性分析

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安全性既包括了场所设施及空间内部设计的安全性,还包括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在整个复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中的安全问题。下文将从不同角度切入,作进一步探析。

1、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分析

儿童不同于其他人群的一个特征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抑或是认知事物的方式方面是有极大差异的。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行为心理发展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按年龄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①幼儿期,2周岁以内,不能独立活动,需由成人帮助,智力上处于识别和标记时期,理论上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

②幼年期,3—6周岁,具有一定的独立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但观察、测量和认识空间与世界的思维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理论上称为“直觉阶段”。

③童年期,7—12 周岁,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活动量增加迅速,活动内容由单纯的游戏转变为“学习 + 游戏”,具有喜欢冒险、群嬉、模仿等特点[1]

正因为不同年龄的儿童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儿童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和游戏行为,很多学者提出在活动场地设计中的需要按照不同年龄层把活动区域分开设置。一方面是能够避免不同游戏行为间的相互干扰,另一方面有助于分别针对各个年龄段的群体特点进行安全性设计。

2、基于儿童行为特征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儿童的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行为对于对空间的被动性:一是好动而稳定性差,有赖于环境为其提供行动的支撑。二是好奇而持续时间短,环境的趣味性因素在其兴趣转换过程中,对下一兴趣中心的形成起诱导作用。三是游戏时姿势趋于席地缘墙,更是直接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依附。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对空间的认识不成熟,缺乏时间的连续性,在时间的间隔下,他们无法将各个单独的部分连接成整体,因此不能预料相邻处的障碍和危险,进而表现出行为对于空间的某种超越性。这种行为对于空间的被动性和超越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的安全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象成人活动场所那么样仅以某些硬性规定来处理就可以万无一失。如阳台普通的栏杆足以保护成人,但儿童则需要更为细致尺度的栏杆。而从静态来看已经非常细致的栏杆还可能被其攀缘而发生危险,他并不注意到栏杆以外的情形。因此儿童的安全性设计除了硬性的规定外。还必须贯穿以“软”的理念。所谓“软”,不仅仅是柔而已,还包含弹性的意思。能够允许行为一定程度上的超越,而人不会受到伤害。如跳跳床上儿童跳起而脱离床体,从而建立起对于环境的主动性。柔性可以由环境的无障碍性来体现,弹性则更多表现在行为的诱导以及空间的开放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

(1)环境的无障碍性

儿童活动时喜欢跑、跳、追等,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顾及不到场地的许可与否和周围的障碍物。因此作为承载活动的主要界面的地面应平整避免凹凸设计。另外,不同界面之交角处应为圆弧形,即使如此儿童摔跤蹭墙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儿童活动所及的界面应采用有相当柔性和防滑的材料,并在适当高度设置拉手,以提供危急时用手稳固身子。

(2)行为的引导

可以通过环境的趣味性设计来调整儿童的注意力,诱导其行为与空间一致。比如踏步上若有适当的图案,使之成为儿童的视觉趣味中心,儿童就会注意到自己的步伐与踏步的关系,不会随便蹦蹦跳跳,同时也会自然抑制缘栏杆攀爬的冲动。当安全性措施以趣味性形态出现并足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时,才会产生较大的效力。

(3)空间的开放性

儿童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能力来理解所在空间的场所、路径和范域之间的关系。空间是自身的空间,儿童无法把握空间,也就无法把握自身。因此建立适合儿童特点的空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空间层次的弱化。成人的空间层次往往是相对封闭的场所通过路径由时间而延续为某一特定的序列,使得公共与私密、动与静、不同功能分开,这主要是因为功能的复杂和精神需求。儿童则不一样:再大的室外草坪儿童也能够把握方向和自己的位置,而再小的迷宫,儿童也未必能出来。如果空间以开放形式出现,儿童能够通过特定的标志,如窗、趣味角落等来感知空间,而是同时性地理解建筑室内外、空间与空间、自己与活动场所的不同层次的关系,为自己定位,从而更容易把握由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的路径及方位,即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空间图式和自我诱导机制而赋予自我保护的主动权。当儿童通过一系列的趣味中心能同时性地感知自己活动场所和相邻场所的关系时,他们对于空间的主动性也就建立起来了。

前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儿童游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无障碍是物的因素,诱导性是人的因素,开放性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从物到人再到物与人的关联 ,既是细节到整体的展开 ,也是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概括到设计做法上来,就是立体空间的平面化 ,局部空间的趣味性 ,开放空间的同时性。

3、基于场地及区域环境

(1)避免“危险空间”

昔日儿童的游戏场所在其活动区域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道路、空地、河滨以及田地等。但随着都市现代化的发展,有些空间消失了,有些空间变得不适合儿童玩耍。例如:随着机动车的介入,道路对儿童而言就是个危险的空间。因此,首先,儿童游戏场地应当有绿化或建筑隔离于车流交通;其次,要通过科学的人流设计使得家长及儿童往来于游戏区域的交通不被车流交通割断。

儿童户外的游戏空间除了专门供儿童游戏使用的场地也包括潜在的或非正式的能够具有儿童游戏可能性的户外空间。对于后者,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基址的安全性,并采取适当措施,因为有些空间并不适合儿童玩耍。例如:当今一些城市公园基址曾是废弃工厂或者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或许这样的城市公园对原初的环境做了极大的改善,极富场地特色,吸引人流。但是原初环境中的毒害元素是很难在数年间处理干净,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尤为严重,设计师和规划师应当特别重视,做好防范措施。

(2)儿童免遭侵犯的空间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游戏空间的研究在日益深刻化。如何保护儿童免遭侵害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美国一年内有近百名儿童因被诱拐而送命,其次是日本,在公园绿地也时常发生儿童遇害案”。 “设计师们全力为寻找和追求最适合儿童户外活动的场所设计……有些户外活动场所原本是儿童最喜欢的场所之一,现在却成为儿童被拐骗、被伤害的危险场所”[2]日本学者中村攻先生在其著作《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分析及其对策》指出了当前城市空间中存在的儿童易遭侵害的的各种危险空间,并从中提出了一些城市规划方面的新理念及对策。其主要理念是儿童游戏的场所既要满足儿童游戏时“私密空间”的要求,又要有通透的安全视线,避免植被或者建筑物完全遮蔽人们的视线而形成的无人问津的空间死角。儿童活动场地与周围建筑物或街道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儿童活动场地附近的公共区域的利用率较高,如经常在户外公共空间活动的老年人,能够在无形中形成稳定的保护人群。此外,还应在儿童游戏场所应当配置专门的安全人员以保证儿童的安全。

以上两点是立足区域规划的视角,分别是从场地环境本身的潜在威胁及区域空间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方面探讨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方法。

随着时代发展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表现形式、空间类型日益多样化: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人与动物的互动,人与设施的互动等;在增加空间吸引力的同时,首先都要保障安全的第一原则。以上是关于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安全性设计的总结,为户外儿童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井禄,赵晨雪.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3).

[2]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中村攻著.卡米力•肖开提,章俊华译.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分析及其对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杨焰文, 肖毅强.儿童游戏场地系统规划探析[J].规划师.2001(1).

[6]张路红.在游戏中成长——试论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设计.安徽建筑.2005(4).


[1]张路红.《在游戏中成长——试论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设计》,载《安徽建筑,》2005年第4期,第2 3 一2 5页。

[2][日]中村攻著:《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分析及其对策》(卡米力•肖开提,章俊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