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农药减量增产关键技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小麦田农药减量增产关键技术探析

郭强

河南省新蔡县弥陀寺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新蔡,463500

摘要随着近年来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在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应用较多,防治效果较好。虽然说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减少田间病虫害的不良影响,但是过量使用会导致小麦产品出现药剂残留超标,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安全性。因此,为了确保小麦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保障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本文针对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以期为小麦种植生产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草害;减药增效;种植措施

1小麦田常见病虫草害种类

小麦田中常见的病虫草害有麦田杂草、蚜虫、吸浆虫、红蜘蛛、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等。在小麦田中,杂草的防治标准为5株/m2。小麦蚜虫发生危害时,主要聚集在小麦新梢部位,刺吸式汁液,爆发时会由新梢部位逐渐往穗部转移,造成小麦新梢畸形,严重影响产量,当田间蚜虫百株蚜量达到500~800头时,需要进行开展防治。小麦红蜘蛛每33.3cm单行有200头时,需要进行防治。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期间,当白粉病病株率达到20%左右;锈病在小麦抽穗期前后,田间病叶率达到5%~10%时开始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通常以小麦抽穗扬花期为发生初期,在此阶段,当外界环境平均气温15℃,并且有连阴3d左右的阴雨天出现时,则应当在降雨前进行药剂喷施,每间隔1周喷施一次,避免植株患病[1]。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对小麦的高产稳产影响较大,在开展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期间,种植户应当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提升小麦植株的病虫害抗性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若田间出现病虫草害时,可以采取生物天敌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加以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与使用剂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过程中,可以结合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常见的病虫草害种类,有针对性的选择合理的药剂,从而获取优质的防治效果。

2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2.1应用生物天敌防治技术

应用生物天敌防治技术,在小麦田虫害发生初期防治效果较好,借助生物链天敌的抑制效果,可以显著的减少了虫害的繁殖数量,从而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暴发危害。但是在后期,虫害大规模的发生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小麦田可借助瓢虫、食蚜蝇、草蛉、捕食螨等等,用来预防蚜虫、红蜘蛛等害虫[2]。在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期间,需要注意田间施入药剂的种类,避免危害天敌生物的良好生存,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生物天敌防治技术具有较强的生态安全性,避免了化学农药的施入为小麦产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长期推广应用。

2.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目前在农作物生产期间应用较为广泛,其防治效果较好,安全性高,比较符合现代生态健康种植理念。物理防治应用期间主要借助热力资源、光照优势、电磁波、辐射等技术手段,达到对病虫的抑制、钝化、消灭等目的,常见的物理措施有杀虫灯、黄篮板、防虫网、人工捕捉等方式。当田间害虫进入产卵期时,可以采取田间摆放枯草堆的方式,将害虫诱集到固定的区域产卵,随后将枯草堆收集烧毁,可以达到减少田间害虫基数的效果。当害虫进入成虫期时,可以在田间悬挂杀虫灯,利用害虫趋光性,将其诱捕,实现消灭效果。当田间出现病害时,可以人工搜寻田间的中心病株,将其去除并且带离田间销毁,避免病害从中心病株开始向周边蔓延,减少传播概率。

2.3精准化学农药防治技术

实施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过程中,种植户应当结合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防治重点,科学选择优质高效的化学药剂,精准用量,从而提升防治效果,避免多次用药。

2.3.1小麦播种期

在小麦播种之前,可以采取药剂进行拌种处理,从而减少小麦后期出现黑穗病、全蚀病、苗期纹枯病、地下害虫等方面的影响。拌种时,可以选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45mL,充分混合后拌种15kg;或17%吡唑·氟环唑40mL、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g,充分混合后拌种15kg;或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ml拌种15kg。使用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后,小麦的出苗期会出现延迟1~2d,但是不会对小麦的出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促进小麦幼苗的长势健壮[3]

2.3.2小麦出苗期

小麦进入出苗期后,为了促进小麦的苗齐苗壮,可以采取中耕除草措施,将田间、田埂杂草进行清理,避免与小麦幼苗争夺光照、养分资源。在小麦生长齐苗后,可以使用无人机或背带式喷雾器在小麦田边喷施5~10m左右的药带,避免蚜虫、飞虱等害虫的迁移危害。喷施药剂可以选择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2%高效氟氯氢菊酯乳油2500倍液。

2.3.3小麦拔节期

小麦拔节期通常为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需要针对病虫害种类,做好相关的预防管理工作。此阶段常见的病虫害为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在防治时,可以使用杀菌剂、杀虫剂进行复配喷施,减少防治次数,增强防治效果。防治时可以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0%戊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混配均匀喷施,通常在拔节期防治1次即可。当小麦播种前未经过杀虫剂拌种处理,田间地下害虫较多的情况下,当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后造成小麦的死苗率达到10%左右,可以结合中耕除草措施,将田间撒施辛硫磷毒土,辛硫磷与细土比例为1∶200,充分混合撒施田间,可以有效的减少地下害虫的危害。

2.3.4小麦扬花期

在小麦进入扬花期后,病虫害的危害十分严重,在此阶段,应当注重对田间发病情况的观察,及时防治,避免病虫害大面积的蔓延。小麦扬花期后施入农药时通常建议使用一喷三防技术,即通过一次叶片防治喷施,将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步喷施叶片,从而一次性达到防治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止植株早衰的目的。

小麦赤霉病作为扬花期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生后导致小麦产品失去经济价值,无法正常销售食用,因此需要针对此病害做好预防。当小麦扬花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时,在天晴后立即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500倍液进行防治,当喷施后6小时内出现降雨,应当立即补施。同时,小麦扬花期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也会出现,在开展赤霉病防治时可以结合一喷三防措施,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98%磷酸二氢钾晶体800倍液+硼肥5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

3结束语

在小麦种植期间,许多种植户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无法科学有效的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导致出现农药的施入剂量过多、施用效果差等情况,不仅影响小麦粮食安全,还无法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种植户应当采取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措施,采取生物天敌方式、物理防治等措施综合管理,科学选择药剂,针对性防治,提升小麦种植的产量与品质。

参考文献

[1]史雪岩,李红宝,王海光,王凤涛,曹世勤. 我国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27(03):53-62.

[2]王卫,韩世平,赵利民,闵红,陈一品. 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J]. 中国植保导刊,2021,41(03):69-71.

[3]陈一品. 药剂防治小麦病虫的减药增效示范[J]. 植物医生,2020,33(0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