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双心学说”在辨治心身医学疾病中的应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中医“双心学说”在辨治心身医学疾病中的应用探索

赵天平

平凉新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卫生所  甘肃省平凉市  744201

摘要中医双心学说强调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生理相依、病理互损,治疗上应病证结合、以证统病,从而达到双心同治的目的。此学说完全可以拓展到对心身医学疾病临床诊治,不仅仅只局限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1. 概述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生理相依、病理互损。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作为五脏之主宰的心,并不是单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是高度概括心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论述。

1.1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脏、脉和血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即心系统。心系统的生理功能均依赖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脏的搏动按中医理论主要依赖心气,心气充沛,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维持正常,血液才能在脉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内外,肌体可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正常表现。血液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如果血衰少不足,血脉空虚,同样也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因此,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会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外在表现,甚发生全身多处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结、代、促、涩等外在表现。

1.2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体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均包含于神的范围。肌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形征,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素问.移精变气论》说的得神者昌,失身者亡,就是指广义的神。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1.3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有心主血脉生理功能,所以才有主神志的功能。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必然会出现神志的改变,反之亦然。

2. 应用

2.1 中医双心学说最适合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病的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属心身医学疾病,临床生理、病理变化均存在典型的器质性病变和心理性症状,按照中医心主血脉、主神志理论进行临床诊治,已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最为密切的典范,各级医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均能按照此理念进行,并且已取得显著的疗效。

2.2 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属于心身医学疾病,按此理论进行临床诊疗也是可行的。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因病程长、好转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临床上患者情绪经常会出现低落、焦虑等心理症状,直接导致治疗效果差,患者反复到处求医,心情极度烦躁,导致心悸、失眠等不适症状。

2.3 现代社会人群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运用现代诊疗手段无法发现有器质性疾病存在,但是,患者确实感到身体不适,这也是属于心身医学疾病。临床门诊患者激增,症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往往按各种综合证诊断,其治疗几乎都涉及到中医心主神志的范畴,按中医失眠、心悸、郁症等辨证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空前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人类太多的心理压力性疾病挑战。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肿瘤等疾病,无不是身心医学疾病,其治疗难度、预后均不令人满意,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种器质性并发疾病发生,最终导致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无法救治死亡。究其原因,几乎全部可涵盖在心身医学疾病范围,由心理压力导致病病理生理疾病,最终直接导致肌体血管病理变化与心理生理改变。

     中医双心学说提出,虽然主要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用此学说治疗其他心身医学疾病也是可行的。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依靠中医药学理论护佑中华名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已形成了系统的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其文献记载浩如烟海。这些成果无不彰显其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之义,即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而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的大脑是接受外来各种信息,并准确处理信息,发出调节肌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中枢,古人把大脑的功能归于心主神明的功能,其原因就在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决定的。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完全是有心所主宰的,人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即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同样也是心所承担的。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无不从心而发。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即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映迟钝、神志不宁

、甚至神昏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1.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2.健康报网,2020-10-18发表《从以证统病入手辨治双心疾病》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