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浅谈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

安娜娜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610000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针对精神科护理工作,分析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主要应用和价值。方法是选择在2020年7月到2022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92例进行研究,患者均有显著的伤人和冲动倾向。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6例。在对照组中,实施一般的约束保护护理模式,在干预组中,主要是使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护理模式,包含一些语言和非语言以及重建交流机制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是在干预组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降低,同时其满意度大大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在当前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使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有着显著的效果,更加符合人性化护理的要求,能够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保障护理人员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精神科护理;应用

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异常,在患有该疾病之后,患者在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异常,同时在其异常行为的引导下,可能做出自杀、外走、伤人等等行为举动。在当前临床中,使用的主要方式是约束性保护,虽然能够安全保护患者的安全,但是容易对患者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要采用高效的护理方式。非暴力危机干预的主要是使用语言或者是非语言的形式,防止危机的产生和加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20年7月到2022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9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6例。在对照组中,包含男性患者26例和女性患者20例,患者疾病类型有16例躁狂症、18例精神分裂症、3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9例抑郁症。患者年龄为18岁到45岁,平均病程为(3.12±2.45)年。在干预组中,包含男性患者24例和女性患者22例,患者疾病类型有:15例躁狂症、19例精神分裂症、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8例抑郁症。患者年龄为20岁到44岁,病程为(3.44±1.98)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同时,患者通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被诊断为精神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对于有暴力倾向但是不听劝阻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在干预组中,则是使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减轻对患者的保护性约束。具体内容有:按照患者冲动的行为明确好事件的程度和级别,针对不同级别设置科学的非暴力危机干预方式。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扭转事态发展形势,降低危险程度。要找到确保人身安全的有效方式,避免随着事件的恶化造成肢体冲突,比如伤人、脚踢或者是毁物、自伤等等。针对可能会卷入到危机中的人群,比如患者自身、医护工作者和其他患者等等带来有效的防护对策。在患者情绪稳定之后,医护人员要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最大化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构建有效的交流机制,解决危机。在解除危机之后,组织员工针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发现护理中的缺陷和问题,找到可以借鉴的方式,给下一次的危机干预奠定基础。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的心理状态、负面情绪,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使用“患者负性情绪调查表”,在病情稳定时间中发放问卷,同时发放我院自制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并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都使用软件SPSS10.0进行,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率(%),应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包含生气、愤怒、恐惧、受辱、害怕以及悲伤等等,干预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显著比对照组少,同时其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参考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效果比较例(%)

组别

愤怒.生气

恐惧﹑害怕

受辱、厌恶

悲伤

患者的满意度

对照组(n=46)

40(86.96)

32(69.57)

36(78.26)

9(19.56)

8(17.39)

干预组(n=46)

12(26.09)

(10.87)

6(13.04)

2(4.35)

42(91.30)

34.68

32.96

39.42

5.06

50.64

<0.05

<0.05

<0.05

<(.05

<0.05

3讨论

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介入,主要是给危机情况下的个体带来有效的心理帮助,主要针对自杀、灾难、丧失亲人等等患者。Belkin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了三种危机干预方式,包含认知模式、平衡模式以及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这也给危机干预方法的应用带来了理论模型。James和Gillinland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危机干预六步法,具体流程为:确定问题、确保安全、带来支持、提出并验证有效的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

在精神障碍患者产生行为情绪异常或冲动时,使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非暴力危机干预护理充分符合了人性化护理的要求,更加符合患者内心的需要,同时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和行为,防止危机加剧,避免对患者造成心理刺激,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精神障碍患者因为其自身的异常问题,容易产生伤人、伤己和自杀等特殊行为,一旦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意外的产生。为了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就必须实施保护性约束。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同时,患者更加容易反抗,对护理人员造成伤害,因此对于保护性约束的使用,要采用辩证的方式选择,防止医患关系紧张。在非暴力危机干预护理下,更加关注对患者心理的干预,使用有效的方式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对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患者情绪失控时,首先需要掌握其失控的原因,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尊重、体谅、关心患者,耐心的安抚并疏导他们,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缓解护患关系,防止危机加剧,帮助患者克制冲动情绪,确保治疗的有序开展。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同时更加关注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在精神科护理中,非暴力干预护理方式正是体现了该理念,同时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等方式尽早干预危机事件,减少患者负面情绪产生,保证护患关系的优化,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充值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针对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非暴力危机干预的应用有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符合人性化护理的要求,能防止给患者造成刺激,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林;杨粉英;陈爱民;咸康文.4R危机管理理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9(12).

[2]董旻晔;贾芷莹;王建玉;张海音;施贞夙;李国红.情境学习对心理危机干预技能提升效果的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05).

[3]侯雪;张丹.精神科护理服务流程优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