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内卷化及其破解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6
/ 3

农村教育内卷化及其破解路径

游晓蕾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农村教育内卷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导致了农村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理念革新方面都面临着内卷化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可以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以及加强农民教育观念革新等方面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破除其内卷化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教育;内卷化;双减政策;教育改革

一、教育内卷化之概述

“内卷化”这一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提出,旨在描述一类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既没有办法让这种模式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到新的形态,只能不断地在内部精细化、复杂化[1]。此后,黄宗智在《华北小农》中将“内卷化”概念用于解释华北小农生产的“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并在《长江三角洲小农》中进一步将其界定为“无发展的增长”[2]。在教育领域,内卷化,指的是由于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 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农村教育结构的剥离或瓦解,形成相对固定化的内部发展模式及难以突破的内部性壁垒,致使其在办学、师资、管理等方面形成顽固的内部锁定,难以从外部改革予以突破,进而使得农村教育在一种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3]。此外,农村教育内卷化也分为内生型内卷化和外铄型内卷化[4]。内生型内卷化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阻碍了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分层功能期待逐渐降低。而外铄型内卷化主要是由于目标复制、城市壁垒和精英寻租造成的。正是由于内生型内卷化和外铄型内卷化之间的合力才导致了当今农村教育处在了发展不前的尴尬地位,从而使农村教育陷入了内卷化的境地。

二、农村教育内卷化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内卷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愈加明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提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理念的影响,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原先的一部分乡下人富起来后,受城市优质资源的吸引也逐渐将家庭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这使得城乡之间呈现出了二元发展结构体制。我国农村地区相较来说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而以往的教育发展也往往使以城市为中心进行的,使得大量的优质生源往往集中于个别学校里。而对于乡下的其他学校来讲,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一些名校相比。这就使得农村教育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经费和资源投入不足,农村教育陷入了有发展无增长的内卷化境地。

(二)农村教育改革的内卷化

城乡发展的差距注定了农村教育改革并不能像城市教育改革那样依葫芦画瓢,农村教育发展有其特殊性和现实性,那就是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更多是缺乏资源、环境和基础条件,因而其改革应根据其特定情况来进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的教育改革往往被迫进行“城市化”,却较少考虑农村学校根本性改革,在一味强调为农办学服务方向下却追求离农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持现有成果总是停留在固定的城市倾向的教育模式上,让事物按其以往的规律或秩序进行循环往复,遵照既有逻辑的延续与强化。这造成教育内部运行的方式愈加繁复与精细,难以有所创新,发展水平始终徘徊于低效边缘[5]。此外,过去针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往往是“输血式”的,即更多是城市的发展对农村的扶持,这种扶持更多是一种政策上或是直接的财政投入上的支持,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内卷化的问题。“输血式”的扶持未能变成“造血式”的发展,也就导致了过去农村教育总体上来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实际上并未有太多实际增长。教育改革的内卷化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政策未能真正深入农村,立足农村的实际教育发展情况,因此也就很难促进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农民教育观念的内卷化

农村教育发展和变迁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在现代化理念渗入到农村地区时,受历史惯性思维的影响,二者难免出现碰撞。这种基于历史惯性思维留下来的观念是很难被短时间改变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思想的开放,使得农村地区在教育理念上相较于城市来说较为封闭。事实上教育改革发展也受制于这种理念的影响,逃离农村,改变农民身份,跳出农门等思想已经成为了农村地区很多人的目标。近年来高等教育昂贵的学费和就业难的态势更助长了农村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的传播, 很多升学无望的孩子因此而提早辍学。虽然国家以法案和多种措施对辍学问题进行规范和治理,但这些年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绵延不变的观念无疑与变革的政策之间产生了冲突,某些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灵或失去了意义。另外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使得人们往往更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缺乏对孩子德育、体育及艺术天赋的培养,农村的很多学校由于资源优先,也很难做到针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因此,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自身教育内卷化观念上的问题,这些障碍就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改进和突破,而农村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设想了。

三、农村教育内卷化的破解路径

(一)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逐渐走向工业化建设的道路,第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这也造就了理念的落后和各种教育配套设施很难跟上城市的发展水平。加之更多农村后富起来的人,为了转变农民身份而逐渐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的教育资源无法与城市进行相提并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村教育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政府要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在农村学校布局便民化和效能化、农村教育环境生态化、优化农村教师待遇机制、农村教育内容适用性等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地位。实现农村教育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从乡村化到城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整体转型。在这种转型中,一是要挖掘农村自身的优势,寻找农村内生的力量,也要强化现有的城镇化政策,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双向互通,而不是单向输入,创造条件利用城市的优质、现代教育要素来反哺农村。在资源配置、人事制度和办学模式上打破城乡壁垒,建立城乡教师和校长的互动、城乡学校联动发展机制。现有的助力工资、领雁工程、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计划要有真正的坚持下去,而不是形式上的执行。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软硬件失衡,农村教育发展的盲从性,农村教育体制复制性和升学体制单一性等现象,只有通过城镇化的红利来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进而才能推动农村教育内卷化的破解。

(二)利用“双减”政策破除内卷化困境

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国家也针对学业负担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近几年的“双减”政策,其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能促进教育聚魂工程的开展,教育的灵魂是立德树人、育人成人、助人成才,一旦育人的初心发生改变,教育事业机体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发生异变、出现症状[6]。推动“双减”政策落实不仅能给农村教育减负,还能抑制校外辅导机构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将原来的应试教育,择校理念,重点高中等风气进行转变,让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人的培养,对身心的锻炼,对价值观的树立。此外,“双减”政策的施行还有利于加强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注重深耕教学课堂,剔除掉一些劣质、低效的课堂所带来的课外培训和课后辅导等外部活动。双减政策还能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让城市和农村孩子的学习中心都回归到学校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校外教育资源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最后在办学升级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能力、人才吸引力、资源配置水平以及文化建设水准等决定着其能否担负起创造高质量教育的使命,彰显着学校作为基层教育组织的育人功能。在学校范围内,部分教师的全面育人能力较弱、课堂品质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均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管理、指导、激励、评价等功能的发挥来克服。根源性减负、系统性减负、持久性减负才是根治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现实道路。

(三)加强农民教育观念

一种教育观念一旦在社会上形成,其稳定性、惯性力是很强的,如何借助“教育精神—教育观念—教育做法”间的双向机制促使教育事业还魂归真,才是当前破除农村教育内卷化最需要予以关注的。当前农村地区应试教育理念较为突出,不当的择校观念和寒门出贵子等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在面对全面育人的观念时,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导致了其很容易做出急功近利的行为,不惜花重金请人给孩子辅导功课,而较少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多样化发展。相反,城市家庭的孩子由于具有较好的家庭基础,如果父母思想理念较为包容,能对其兴趣加以关注和引导,则能给孩子多方面和多样化的发展选择。此外,农民公民意识的缺位,使其在教育决策中话语权被剥离,无法以团队的力量来抵御内卷化的侵袭。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政策的制订要避免“受益人缺席”,要倾听来自底层的呼声,要体现民众的需求。无组织化的农民阶层使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到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无法以契约精神、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法治意识、合作协助意识与科技文化素质来抑制内卷化的发展,使内生型内卷化日渐强化。为此,我们应在农村地区多开展通识教育,加强农民职业观念的培训,让他们真正能在心理上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坚持国家教育发展理念,引导农村地区家长调适心态,修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敦促家长真正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的育人观念,才破解农民教育理念内卷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4(05):96-110.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427.

[3]陈坚.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31-34+44.

[4]张天雪,黄丹.农村教育“内卷化”的两种形态及破解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30-35.

[5]乔云霞,李峻.农村基础教育“内卷化”的制度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21(02):59-66.

[6]龙新宝,赵婧.“双减”政策破解义务教育内卷化的机理与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2(4):20-29.

[7]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J].中国考试,2022(2):81-88.

[8]孙德超,李扬.试析乡村教育振兴——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共生的理论考察[J].教育研究,2020(12):57-66.

[9]黄宗智.再论内卷化,兼论去内卷化[J].开放时代,2021(1):157-168.

[10]杨晓奇.学校发展的“内卷化”表征与破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5):60-66.

[11]周兴国.农村学校改进问题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4(5):24-27.

[12]高水红.内卷化:学校教育过程的文化再生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4):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