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管理,减负增效提实质——学校作业管理校本研修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优化作业管理,减负增效提实质——学校作业管理校本研修实践

张鸾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小学   313108)

作业管理是每所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重要一环,加强作业管理,就是为教师提供实践与发展的机会,以此引领教师研究探寻作业布置的精准高效,学科统筹,总结适合学生的作业设计,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问卷调查,关注学生兴趣重素养

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会直接影响作业效果。对作业功能理解的窄化,是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生活实践的重要原因。

1.数据分析,明确现状问题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拿来主义,直接利用手头上的练习册,进行作业布置,从类型上看,也比较单一;从学生不能准时上交作业的自我原因分析看,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难度存在偏差,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2.素养导向,激发作业兴趣

各科书面作业是学生做得做多也是最常见的作业,关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掌握,偶尔的实践性作业是一剂调味药。基于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和兴趣考虑,结合季节以及特定节日特点,定期开展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布置,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摆脱一味的书面作业带来的枯燥,每期的实践性作业成为了学生最最期待的。

二、完善制度,细化作业管理有机制

学校作业管理内容涉及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分析、讲评、辅导等,相应的管理形式包括规章制度、教研活动、过程监控、阶段检查、绩效管理、家校沟通等,并结合学校实际问题画出工作红线。

1.细化条例,形成管理共识

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加强学生作业管理,经过对教师问卷和学生访谈进行分析,学校从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严控书面作业时间”“明确作业管理禁行清单等方面完善学校作业管理制度。

2.整体协调,统筹作业设置

用“家庭作业协调安排表”来整体调控中高年级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整体运营”。从班级公示到年级组把控作业量,教师个人每天填写作业布置记录,学生监督员每天记录各科作业量,全程跟踪学生一天作业量和完成情况。

3.定期座谈,跟踪机制落实

作业好不好,学生做了、效果分析了才有定论。学校定期邀请学生进行座谈,从作业量、作业类型、学生兴趣、教师批改情况等方面进行座谈,并及时反馈,保留受学生欢迎的,商榷学生还不能接受的,并在教研组内交流研讨,及时作出作业布置的方向。

三、浸润内化,提升教师设计胜任力

作业作为课程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核心素养落实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对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有准确的解读。

1.专业引领,把脉作业内涵

教师的思想认识要顺利转化为有效行动,中间还须有专业的引领,助其不断提升对作业丰富样态的多维认知与自觉追求。对此,学校邀请作业设计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进行作业设计。

2.组内研讨,聚焦专题研修

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教科室和教研组定期开展作业设计相关理论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与研修,阅读书目《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撰写读书体会。另外,针对当前小学日常作业形式单一、功能单一等问题,每学期安排一次主题式、融通化、素养型各学科优秀作业分享活动,交流凸显开放性、操作性、过程性和综合性 (即跨学科融合、多能力培育) 的各科作业设计思路,引导教师互相启发,关注学科融通点。

四、优化形式,提升作业布置高效益

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会直接影响作业效果。对作业功能理解的窄化,是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生活实践的重要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等形式,了解本校教师日常作业布置的形式与实施成效,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管理模式,切实促进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高。

1.生本为基,设计常规作业

常规作业即班里人人都要完成的作业,它是学生学习的底线。这类作业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或者虽有一定难度,但在后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知识。所选取的习题要求非常典型和常见。

2.自主选择,设计分层作业

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家长、老师给孩子们布置好作业,他们直接执行命令,少了一个选择的过程。让我做我要做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分层作业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在学生统一完成保底作业后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给学生一个活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内容,以及作业的完成时间和方式,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科整合,设计项目化作业

儿童是完整的人,生活是不分学科的,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在问题驱动下、在真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成为必然趋势。所以作业设计也必然要基于问题,超越学科,尝试跨越学科界限,让学科与生活融会贯通,与学校实践活动相结合,创新作业类型,指向问题解决

的综合能力,走向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双向评价,导向作业管理高质量

1.评价教师

建立定期作业评价制度,每周各班组织班内作业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提炼亮点进行示范。

(1)教师说题比赛。教师的说题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教师说题比赛,势必要求教师对题干包含的数学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以此展开说题过程,突破知识重难点。

(2)作业讲评课展示。过程包括: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单元进行作业设计——学生练习——作业分析——上课展示,并以此为课例,撰写教学案例。

2.评价学生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适时评价、激励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肯定,学生也在被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以作业管理为载体,立足核心素养,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多样化作业设计,为学生创造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主评价的机会,从而减少心理负担,让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成为自我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要使作业这个关键日常高质量,无论是从课程、教学,还是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以及家长的认同联动等都需要形成闭环,学校作业管理还要继续围绕政策要求、时代需求、前沿成果、技术应用等不断深化完善,作业设计鲜活些,学生学习舒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