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叶小兵

重庆市綦江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在新课改中,多媒体教学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了课堂,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景、开发智力、优化教学、增加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成了生力军。我们在运用多媒体先进技术的同时,如何避免和克服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的一些弊端,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更好的有效融合,成为了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  思想品德教学   有效   融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适的多媒体,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教学效果,使终极目标易于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景、开发智力、优化教学、增加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占有相当的优势。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一)巧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在新课教学导入新课时,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言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巧用多媒体,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向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男生女生》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两组照片:一组是两张婴儿的照片,另一组是一张男女中学生合照的照片,让多媒体发挥身临其境的带入感,同学们会悄悄地发现无论自己还是周围的同学在生理上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成熟使性别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男生更像男生,女生更像女生,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近“男生,女生”。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进入新课教学,这样生动、巧妙的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陶冶情操。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活化教材,生动、形象、逼真,通过互联网把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开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10年王蒙等短道速滑队在温哥华冬奥会中勇夺金牌的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感受自尊与国家尊严,从而兴趣盎然地导入新课学习。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理解题旨。

    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的场景或某种情境,将与课文主题关系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打破只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讲课模式,为学生理解全文主题提供有利条件。如教学《身边的诱惑》时,当我讲到毒品的诱惑时,先出示一些吸毒者的图片,再播放影像片段,通过展示触目惊心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难道这些人生来就是这样糊涂吗?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各抒己见,从而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将道理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情感共鸣中升华了道德认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巧用多媒体,调动感官,开发智力。

    思想品德教学采用现代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运用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来学习的机会,把语言和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如:在教学《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我国近几年来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画面,学生看到三峡工程、神六飞天、青藏铁路通车、中国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资料,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将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的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思想品德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五)巧用多媒体,成为“利器”,优化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工具、手段与结果之间关系之重要哲理。人善于“假物”、“利器”。幻灯、录音、影视等多媒体的利用,就是人的手、眼、口、耳等器官的延长。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新颖诱人。实践表明,多媒体以其独特的风格调节课堂结构、优化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六)巧用多媒体,发挥主体,有利思考

过去教师备课是写在纸上、记在心上,上课前还要想我怎么设计。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的课程设计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中,多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只起到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仅是关键处的三言两语,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思路,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教师的“教”始终着眼和立足于学生的“学”,“教”为“学”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巧用多媒体,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偶尔会遇到一个或两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学生在学习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将故事《生与死的抉择》做成课件,课堂上及时投放出来,让学生思考:(1)当这位伐木工人遇到生死攸关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2)假如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吗?巧用多媒体就能解决的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又省去了板书的时间,从而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克服多媒体教育技术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弊端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下制作和使用课件,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要克服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的一些弊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

    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不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二)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

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师

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给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示给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三)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但在展示重点知识时,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再如,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策略,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能适时适量的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滥用以免事倍功半。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局限性,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训练,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

    总之,现代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法制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