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既活且实——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多元整合,既活且实——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索

原,雪

陕西省西安中学 710018

【摘要】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双基层”;二是“问题解决层”;三是“学科思维层”(李艺,2015)。素养的培育要以主体高度参与的有意义学习为前提,而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在真实情境、有效需求与反思调节中,表现为学生可以依据情境要素的各种要求和反馈不断调整认知与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促生主体高度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应在情境创设、任务中心和反馈机制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情境 任务 反馈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后,要改变过去常见的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中心或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业界共识。2019年开始推行实施的部编本高中语文新教材更进一步强调了课标精神,注重核心素养的养成。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常常是按照要素拆解、平行并置的方式进行,因为缺乏对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与生成基本机制的深入理解,主体活动的有效程度仍待提升。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生成机制

教育的宏观要求和最终目的是培养“主体人”,即具备活动的自由自觉的人。由此出发,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而应促使学生不仅“能”思维,还要“会”思维,“善于”思维,“自由于”思维。

据此,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为核心的“双基层”(比如词义积累,书写、背诵等);二是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层”(比如文言翻译、概括文意等);三是通过体验、监控、反思、调节、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如,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博弈思维……)、行动策略,也包括积极的意愿倾向、情感态度与意志品格,即“学科思维层”。这三个层次作为整体,上下贯通、顺序相叠,高层次的达成以低层次的达成为基础,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双基扎实为基础,而学科思维的形成要以丰富而充分的双基训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为基础,并逐渐抽象内化为学习者稳定的内在品质。

对于教学者来说,最重要且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是推动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而转换的关键在于主体性活动的深入程度,换句话说教育教学就是要促使学习主体不断与外界“语境”发生真实、充分、有效的互动,在体验、监控、反思、调节等过程中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据此,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反馈机制和任务中心是促生有意义学习的有效策略。

图1 核心素养的三层架构与生成策略框架图

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自主实践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学科素养则是当学生面对情境、任务、问题、挑战的时候,灵活运用在学科里获得的东西去应对的能力。从素养视域来看,语文或者语言在本质上是功能性和社会性的,而情境建立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和语文学科世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好的教学设计应通过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调动、创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性体验。需要注意的是,“真实的情境”中的“真实”二字并不指向“现实”,而是指向“需求”“体验”与“能力”,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把社会生活本身原封不动搬入到语文教学中,而是要根据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求创设一个虚拟情境,这个情境需要学生有效调动个人情感、学科经验和确定的知识能力来应对。

比如,在学完杜甫、李白诗歌专题之后,设计情境:假设李白、杜甫穿越到现代社会,像你一样拥有了一个 QQ 账号,请你结合所学诗歌,依据你对李杜二人人格、气质、禀赋的认识与理解,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个头像和一个个性签名。“设计头像与个签”属于“学科认知情境”与“个人体验情境”相结合的情境,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个性化表达需求,包含了读懂诗歌、理解诗人、表达自我等不同层次的素养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情境任务时,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铆准文风与人格设计个签,避免任务情境陷入“泛娱乐化”陷阱。

“李杜头像与个性签名设计”教师作品范例

围绕任务中心,整合学习内容

部编版新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应该做到,一方面强调统筹和整合;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力求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养,并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因此,无论是依托教材自然单元的教学,还是整合教科书资源的教学或是根据任务群目标设计的专题教学,都需要突出整体意识:在任务整体目标的统摄之下,整合典型的学习内容,将其分解到学习过程的各环节中,并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言语实践活动。

例如,针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笔者围绕“撰写文学短评”核心任务,以“公众号古诗词鉴赏栏目设计与创建”为任务情境,有序列地设计了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思辨与归纳、鉴赏与创造、发表与互鉴等任务环节,重点落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兼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具体设计如下:

【情境描述】学校“二月”文学社拟在公众号开设“一首诗歌一颗心,一瓣馨香一点评”古典诗词鉴赏栏目,邀请同学们依托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开展专题学习,撰写系列文学短评。

图2 公众号栏目效果图

【任务一】学习与理解:通过完成任务表格、撰写朗读脚本、选配或创作插图等任务完成单元内容学习与理解,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

【任务二】思辨与归纳:通过对作品进行重新分类、拟定类别关键词,补充作品,设计推送顺序并阐述理由等子任务,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任务三】鉴赏与创造:通过撰写开栏语和文学短评,重点落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任务四】发表与互鉴:通过在公众号上发表,互动、评论落实“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促生互动机制,搭建反馈平台

核心素养不是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某剂解决问题的“处方”,它要经过长时间、系统而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才能获得。

因此,素养导向的教学强调师生双方根据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及时调整“教”或“学”的行为,从而使教学成为对话式的“动态语境”,而不是阅读式的“静态文本”。

课堂反馈与互动应是及时有效的、多元交互的、平等启发的,具有“导向、反馈、激励、改进、自省与预见”等功能。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包括课堂实时的师生、生生对话,课后及时的书面评价以及借助“发表”平台形成的后续激励机制。

在此,特别对“发表”平台的搭建作进一步阐述:广义发表指在课堂上、教室里、校内外刊物、虚拟空间、公众号等各种平台进行展示、交流的行为,内容应不限于完整的文字作品。教师可以尝试的“广义发表”策略如下:(1)一级发表:在课堂上发表,即让学生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2)二级发表:在教室展示栏QQ群等班级空间内发表,如制作微型展板、创建班级相册展示学生作品;(3)三级发表:在校级刊物上发表,并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促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之心;(4)四级发表:向校外专业刊物推荐佳作,激发优秀学生的成就感与事业心。

多元、多级的反馈与评价,能够使得教学持续保持在动态交互的语境中,不断激励学生监控意识、调整认知、修正行动,从而让学习真正自主且有效,核心素养得以养成落地。

IMG_2321

图3 笔者在教室空间内搭建的简易展板

总之,素养不仅包含知识、能力,也包含情感、态度、意志与自我监控。素养的培育要以有意义的学习为前提,而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在真实情境、有效任务与对话过程中。在新教材、新教学、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打破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中心或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思路,在情境创设、任务中心和反馈机制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杨向东.素养导向下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J].中小学老师参考,2021.

[2]张琨.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整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1(12).

[3]仲小敏,宗大钊: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反馈的特质与有效方式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2017(3).

作者简介:原雪(1990.11.24)女 陕西西安 汉 研究生 语文教师 中学一级 陕西省西安中学 研究方向:   教材研究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