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革命精神成为学校德育载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2
/ 2

让地方革命精神成为学校德育载体

师玉芳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产业新城实验学校 河南 濮阳 457600

摘要:濮阳的台前有着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缤纷多彩的历史故事等,特别是在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12万大军,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的河段上,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为缅怀革命历史,凭吊革命先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孙口渡河处”为依托,沿临黄大堤兴建“将军渡黄河游览区。2004年12月,将军渡黄河游览区经台前县发改委批准立项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项目,2005年12月开工建设。台前县产业新城实验学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积极开展“革命文化和精神进校园活动,全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内容丰富化,德育空间立体化。达到“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效果。

关键词:革命精神;德育载体

一、制定合理而易达成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办学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从感动到感悟,从体验到表达出培养他们亲近家乡、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对自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丰富学校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探究地方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遗址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进而迸发出作为“革命台前人”的强烈自豪感。

(2)通过学习教育、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使学生在亲历探究和深度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深刻体验革命精神,从而踏着革命的历程,满怀爱国的豪情建康平安成长,积极学习文化知识。

二、开发地方文化进校园课程

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开发“地方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革命文化育人氛围。发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开辟革命文化宣传长廊,悬挂地方革命图片,张贴宣传标语,布置革命文化展室,做到育人氛围有主题,文化长廊有内容,校园广播有生机,达到浸染效果。

(二)开发革命文化系列教材。积极探索地方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和策略。通过阅读革命故事、调查革命人物、考证历史等方式,追溯将军渡的历史足迹,编印了《老乡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代代传》等系列校本教材。将家乡革命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学生与家乡人的情感,丰富校园文化和德育课程资源。如革命烈士汪洋、活烈士李玉安的革命故事。

(三)探索革命文化特色课堂。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实施意见,学校开设“将军渡文化”校本课程,与思政课进行有机整合,做到“六有”,即有计划、有教材、有老师、有备课、有活动、有总结。将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落实习惯养成教育、自主合作教育、信念信心教育、爱国爱乡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德育课程,让革命文化特色课堂回归育人的原点。

(四)拓展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利用不同途径,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地方老一辈革命家或其子女到校为学生授课,与真实英雄近距离接触更能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开展丰富活动促健康成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把革命文化与育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红色研学旅行导游活动。学校成立将军渡小导游社团,举办小导游大赛,先让他们了解将军渡更多的文化,引导他们粉条缕析地组织内容和语言,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小导游深入将军渡纪念馆,现场为游客义务讲解。让更多的学生都成为将军渡革命文化的“小专家。

(二)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将军渡参观,把参观的内容和感受通过征文、讲革命故事等形式呈现出来,领悟奉献与革命的真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采访革命前辈或革命家庭等进一步感悟革命情怀和伟大精神;或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革命家庭和革命人物,感受身边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情怀,并及时传播革命传统和精神。

(三)愛国主义教育基地系列活动。依托地方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渡纪念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渡口等大战遗址,并在这些地方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宣誓仪式、主题队会和扫墓活动。

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浸润。他们对家乡的革命故事了解更深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更浓了。学习的方式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加强。

把将军渡革命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地方革命文化的育人作用,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2022年5月我们申报的课题地方文化和精神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成功过关立项。

结合地方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色资源,亲身体验红色精神,也能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定期、分小批次地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到红色基地进行活动或教学会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常规载体。

四、加强革命精神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革命精神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进行知识传递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形成的重要场所,应该时刻依据不同环境和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教育方式,使教育途径既能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需要。1.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认知和发扬革命精神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争取做到分类、分层,形成有序的网络结构,教育环节既要环环相扣,又要各自独立,主题明确,体现出不同阶段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大一思政课程中国革命精神章节中融入“浙西南革命精神”内容,并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发理论结合实践类型的地方红色资源相关选修课程,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系统的革命精神认同观念。2.打造鲜活第二课堂认同和发扬革命精神一方面,有效结合浙西南革命重要人物、事件、遗址,通过老红军讲故事、唱红歌、知识竞赛、先进事迹报告会、革命精神讲解员等活动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增强对革命精神教育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责任感和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认同感。通过参观革命教育实践基地、革命文化遗迹和革命博物馆等,提高革命精神内涵的理解;通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寻访革命后人、重走革命道路等,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及革命精神的行为认同。

(二)增强自我教育觉醒

学校在努力提供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可行性途径的同时,大学生更应发挥自主意识,加强自我教育,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1.理论学习加深革命精神认知加强理论学习是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认同的前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须强化理论武装,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扎实基础。数据表明,丽水高校大学生接触“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的原因中,“学校要求”占据最高比重,这类学习多为被动机械,要提升对党的革命精神的认识,应主动学习和阅读相关资料书籍,汲取养分,将党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和精髓融入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2.社会实践增强革命精神认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革命精神本身就比较抽象,大学生若要对其产生情感认同,就必须“走出去”,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参与社会实践以及亲身到革命精神教育基地去感受,更加直观地接受熏陶与感染。大学生在活动中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革命精神,并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为。通过加深对革命精神教育资源的认知,让革命精神真正地融入学生的思想,并且升华到对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进而在实践中用革命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