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浅谈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张新华 ,李金元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包括形成培育机制、拓展培育平台、夯实建设基地等。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教育对策

大学生象征着祖国的未来,也象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未来,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个人政治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漫长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形势、新情况的不断发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始终面临着老方法和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政治意识意识和思维状态对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情况,结合学校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实际情况,系统地研究当前学校政治价值观念体系的新特征、新变革,增强政治价值观教育培养方式的吸引力,发挥大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政治价值观教育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单一的教学活动手段、你说我看的教育方式,而要实现政治知识内部内化于心、外部变形于行。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何种措施以及如何地利用好其宣传媒介,才能引发了大学生们对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信息接收。现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如下:

1.形成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机制。

髙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合作、大学生民主参加的工作机制,政治价值观教育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这种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培育过程。形成全员育人的一体化工作制度,全校共同担当起教育任务,进而建立责任明确、共同合作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工作制度。

2.丰富拓展政治价值观培养平台。

李忠军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将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分成了基本载体和其他形式的载体。基本载体包括了社区、国家、校园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平台和主要途径;其它形式的载体,包括了基本载体、特别载体和复合载体等。其中,较为典型的社会载体有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大众传媒、社会教育资源三方面。一般载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题政治教育活动、党团组织载体等,特殊载体主要是指网络载体、心理咨询载体、社会政治实践等;复合载体主要指校园党团社区、“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实践分析大讨论等。

3.夯实政治课堂的重要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堂,即便是在网络自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课堂仍然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主战场。学校开展政治人生观理论的教育,发挥好思政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人生观理论教育,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阵地重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教育全过程,应着眼于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承担能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打好的思想根基,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巨大作用。

4.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培养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让能够反映潮流思想的主流文化占据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全面、多途径地引领学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文化是由校园文化理念、价值理想等共同凝聚而成的,是维持学校一般教育、生活秩序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系统。学校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学校各类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5.增强大学生实践参与程度。

学校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义务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生产和其他活动,才能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在社会实践的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们的实际特点、专业知识、生活习惯等因素,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体会不同的社会生活,发现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用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的政治信念。

6.依托网络自媒体,创新教育途径。

随着科技进步和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巨大空间,积极利用网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意识形态建设。学校加大网络新媒体建设,增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影响力、服务能力和粘合程度,从内容形态上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偏好,设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验感强的网络政治文化内容,增强吸引力。

7.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教师的整体素质,将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培养的效果,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教师担负着他们的人生观培养的重要角色,对他们政治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的关键保障。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符合新时代特点、政治素质高、思想层次高、社会服务意识好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团队。

8.积极形成建立社区、校园与家庭的教育合力。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影响与作用,需要学校、家庭与社区共同合作,并且这里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就能够得以凸现,因为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影响更具备长期性的影响的特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提供优越的社会教育环境,尽最大力量为大学生创造一种良性的社会大环境气氛,使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获得社会积极正向的浸染与影响。加强社区、高校与家庭的合作,形成家庭教育合力,往往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尤其重视环境的政治价值观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文化,以培养他们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贾根元,李娜,吕敬.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调研及分析[J].三晋基层治理,2021(04): 91-95.

[2]谢娟.新形势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5):102.

[3]亓振华,任雅才.“95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8(04): 62-66.

[4]潘格格.接受理论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评《接受理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高教探索,2017(09):135.

[5]蒋茜.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22(05): 8-13.

[6]黄月.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61-63.
作者简介:
张新华( 1983年8月出生),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固始,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儿童认知发展
李金元(1962年9月出生),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苏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课题名称:2020年度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自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对幼专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