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李琴,周婧涵,卢佳鑫,张鑫雨,周轩正

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对农村进行各方面改革,不断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成功的处理农民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才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问题;对策

引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发展的根本点在于提高农民个人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有力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吉林省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我们需研究和分析之后结合吉林省本省现状,对农民素质进行改造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还从外界环境、农民自身、国家制度等方面对农民提出要求,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加强对农村建设。

一、吉林省农民素质的历史和现状

   (一)吉林省农民素质的状况: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一部分受教育的农民行列,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普遍为小学学历,其中,接受过初中,高中的教育比例非常之少。文化程度不高就间接导致农民素质不高。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这就间接导致了农民对于新时代生活方式的不了解,很难跨越城乡差别。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不足都是影响农民素质增长的一部分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更需要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农业生产者,新产业接纳度不高其原因就在于农民素质不高他们很难合理的运用一些新工具,他们对于使用新工具的方法不够了解,甚至出现看不懂说明书的情况。从农民健康素质来看,他们对于水的卫生条件要求不高,对食物的清洁程度要求也不高。这些问题就导致广大农民的健康素质很难提升,病从口入。这些问题让广大农民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一些农村污染严重的地区农药化肥残留和畜禽粪便造成的水污染现象极为严重。对于一些农药化肥残留和琴畜粪便造成的水污染,他们并不是很重视,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纠正。这些都非常影响小康社会建成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吉林省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提高吉林省农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农民占据社会人群的大部分。从吉林省的发展观来看农民素质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吉林省的发展进步,对于吉林省的向新向好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乡差异会大大减少人民对于生活的幸福度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也会大大的提高一系列建设乡村振兴的工作进程。如果吉林省农民素质得到提高,它也可以变成示范单位,对全国的农民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榜样作用,对中国的现代化强国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提升吉林省农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素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及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期间重大任务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落实和发展好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还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拉小差距;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农民素质提高,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快一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是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我国的小康水平不全面,不充分,主要在农村。解决好农村问题,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由于一些农民素质较低,缺乏对民主法治的认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思想道德水平较低。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就要给农村熏陶出一种良好的村风村气,使村民有潜移默化的思想,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农民素质的高与低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农民素质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兴盛;农民素质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衰败。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共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民向城市发展。为实现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农民素质,为城镇提供劳动力,不断推动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农民素质的对策

   (一)从思想观念上该怎么启发农民的思想?

若想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就要树立走新型农业之路观,提高主动致富的意识,必须打破“等靠要”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同时要注重农民群众技能培训和知识素质的培养,打造现代职业农民,掌握适应现代特色知识技能发展方式。针对提高乡村人民素质制作专题,向选择试验点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效果,向全省普及推广。一定要做到一村一策,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从行动上该怎么提高吉林省农民健康素质的对策?

地方政府能够派专业人员,深入广大乡村,定期对乡村人民进行健康素质等方面培训,并且定期考核,一定让广大农民了解到,考好有奖,不好有罚,创建一种评比制度,使所有人彼此有一个健康素质提高的良性竞争关系。走访了解村户中的疑难问题,切实地从根本上帮助农村百姓解决切身问题,减少农民在生产生活上的顾虑,能够使广大农民在保证生产劳动的前提之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培训和学习。适当组织多地乡村交流学习,彼此交流心得,借鉴经验,多接触新事物和先进科学,才能跟上时代,提高乡村人民的认识范围和素质。

结语

农民强则国家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民是实现国家走向小康社会的主体,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农民对知识文化,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农民素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提高农民在农村里面的医疗水平、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各地方政策等,推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作广.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光明日报.2006-04-22.

[2] 毕艳芳. 关于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清江论坛.2007.02

[3] 程道才. 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的大众化. 科学新闻.2006

[基金项目]本文是长春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省农村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202213662090

[作者简介]李琴(2002-),女,河南信阳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卢佳鑫(2002-),女,辽宁沈阳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张鑫雨(2003-),女,浙江绍兴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周轩正(2002-),男,吉林长春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周婧涵(1987-),女,吉林省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