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课堂应用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课堂应用培养研究

唐锦香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福建省 福州市 350015

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逐渐完善,量感作为新课标下衍生出来的新兴词汇,在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中都有体现,无形中也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的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形成的问题和可以应用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量感;培养

量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对量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这就奠定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价值。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的解读

新时期下,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新课标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量感看作是物体的可测量属性,或者是物体大小关系的第一感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量感形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中度量的重要意义。同时,学生在感知“量”的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学习经历,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另外,教师对学生的量感培养还体现在不同单位的换算上,学生在形成量感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各种的量工具,明确不同的度量方法造成的误差,以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发展学生的定量意识和方法。[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形成的问题

首先,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逐渐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意义重大。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量感的重要性,从而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量感,导致小学生的量化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引导和锻炼,在面对一些具体的生活问题时,很难理解相关数量关系,无形中也制约着小学生的数学发展;其次,小学生的量感培养涉及很多数量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数学关系模型。借助模型帮助学生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然而,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关系模型理解有偏差,简单地认为数量关系模型就是数字关系模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无法深入分析已知条件,即已知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列出的式子自然也是错的;第三,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不够生活化。小学生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影响,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借助生活化的内容理解数学学习中的数量关系,而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时缺乏对学生的生活化引导,使学生无法对生活中的内容产生“量”的印象。另外,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结合相关生活元素组织实践活动,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无形中也影响着学生“量”的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

三、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课堂应用培养

1、创设真实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对什么是量感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教师培养和深化学生的量感奠定了基础。为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创设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形成量感,锻炼自己的估算意识,学会调动自己的量感解决实际问题。[2]

例如,在《时、分、秒》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结合国庆节,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即国庆节要到了,学校决定组织文艺演出活动。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学校规定每人的表演时间为一分钟,这让参赛的小红、小马和小刚犯了难,一分钟到底能干什么呢?大家快来帮助他们想一想吧!

在真实的情境支撑下,学生很快就融入了情境中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想到了一分钟我们可以唱一首儿歌;有的学生则想到了一分钟我们可以口算几道题等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一分钟是多久,教师还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敲钟,在咚咚咚的声音刺激下,学生对时间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感知,也顺利帮助小红、小马和小刚出主意,想到了一分钟内可以完成的各种事情。

总之,在教师的情境引导下,学生顺利感知了一分钟是多久,成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2、组织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形成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直观的“量”,比如一些长度单位等,这类型的“量”我们可以用一种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一类是比较抽象的“量”,如时间单位等,这类型的“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需要判断“量”的类型,组织科学有效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量感,发展学生的智慧。

例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决定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行程量感。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从比较明显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橡皮和数学课本,思考一下谁打谁小,初步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其次,教师则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摸摸物体的表面,思考面积大小。最后,教师则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出1平方厘米,在动手画的过程中,感知1平方厘米是多大,最终成功让学生理解了面积和面积单位,深化了学生的量感。

3、结合生活实物,发展学生的量感

很多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时,也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实物,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3]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结合了实际的人民币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人民币概念,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在教学开始以后,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了人民币的模样,并为学生介绍了不同人民币的面值,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创设了购物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先为学生发放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此次活动,拿着手中的人民币在“超市”中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在活动开始以后,扮演商家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自己的商品定了合理的价格,而扮演顾客的学生则拿着手中的人民币去购买。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感知了人民币的价值,也感知了商品的价值,加深了对“量”的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完成对量感的解读,从而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借助生活实物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许贻亮.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两条进阶路径[J].福建教育,2022(31):39-41.

[2]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

[3]周婷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J].名师在线,2022(19):22-24.